如梦令
这首诗的标题是《如梦令 · 送别》,是一首描绘离别场景的诗。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落日酒初醒处。 夕阳西下,天色已晚,人们在酒馆中喝得微醉,刚刚醒来。 对立三叉野路。 面对一条岔路口,象征着人生的选择和道路的分岔。 风色偃黄茅,山黑虎腥如雨。 风吹动黄色的茅草,山间弥漫着黑雾般的老虎气味。 无语。无语。手把青萍竟去。 无言以对,只能默默地握着手中的青萍,继续前行。 注释: -
【注释】 卐字栏杆:即“卐”字形状的栏杆。 银字筝弦:用银色装饰的筝弦。 十三行:指唐朝时在长安城西的集市。 莫愁织绮:莫愁女能织出精美的丝织品。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词,上片描写女子弹奏琵琶,下片写其琵琶声韵之美。全词通过咏物寄情,借咏琵琶寄托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才华与美貌的欣赏之情。 上片描写女子弹奏琵琶。开头三句,写女子刚刚靠上“卐字”形状的栏杆
我们来理解这首诗的内容。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词,通过柳絮飘飞的景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诗句解析: 1. 如梦令 · 柳絮:“如梦令”是词牌名,通常用于词中起兴或点题。“柳絮”则直接描述了春天的特征,即柳絮纷飞。在古代诗词中,柳絮常常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勃发。 2. 晏坐袈裟垂地,玉蕊从空飞坠。晏坐指的是静坐在某处,袈裟是指僧人所穿的僧袍,这里用来形容春天的气息;垂地表示柳树垂下了枝条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文学基本理论素养与审美情趣。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时,首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分析诗歌的主要特点(手法),如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等;最后分析诗歌的语言,如词语运用是否恰当、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等。本题要求对《如梦令·柳絮》逐句进行赏析,赏析时,要注意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分析。 “一捻宫腰削素”意思是
注释: 如梦令 · 柳絮 春梦偶然失晓,催起数声娇鸟。软立倚郎肩,宿黛无心重扫。 罢了,罢了,粗服乱头都好。 赏析: 《如梦令·柳絮》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女子在梦中醒来后,被几声娇啼惊醒,看到她所爱的人正在倚门立着,便想过去与他相见,却又因自己容颜憔悴、打扮不整而不敢去。下片写她虽然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前去与情人相会,并希望两人一见如故。全词语言通俗浅显,情真意切
【注释】: 半似醉乡情趣,半似睡乡心绪。怯怯病中身,则待放他何处? 无据,无据,一任西风吹去。 【译文】: 像是在梦里,又像是在醉里。病中的我,身体虚弱,不知该往何处安置。没有证据证明,任由西风将我吹走。 【赏析】: 《如梦令·柳絮》是北宋词人晏几道的词作。此词上片以酒喻花,写对花的怜爱;下片直抒胸臆,表达对花的感情。全词语言明白如话,情意缠绵
注释: 六幅裙子的一半披挂着,八字眉毛的一半画着。笑问若耶山的人,为什么没有嫁给西施。 长夜漫漫,长夜漫漫,告诉新妆的女子休卸。 赏析: 这是一首写女子的诗篇。上片写女子的服饰和容貌,下片写女子的生活和心情。全诗语言平易、朴素,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的形象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春闺》。全诗如下: 卷幔难消长昼。花落鸟啼时候。罗绮试新妆,剪剪轻烟香瘦。 纤手。纤手。笑指鸳鸯佳偶。 译文: 推开帘子看到外面的世界,却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花儿已经落了,鸟儿在叫,这就是春天的样子。我尝试着打扮自己,穿上了新的衣裳,但是总觉得不够美。于是我轻轻地笑了,用手指向窗外的鸳鸯,因为它们是那么美好。 注释: 1. 卷幔难消长昼 -
诗句解读与翻译 1. “悄过碧栏干外”: 描述女主角悄然走过装饰着碧绿色栏杆的外景。这里的“碧栏干”可能指的是一种绿色的栏杆,而“悄过”则表达了一种轻柔、隐秘的动作。 2. “风动花间裙带”: 描绘了微风拂过花朵,带动了女子衣裙上的裙带随风飘动的情境。这表现了自然景象与人物动作的和谐。 3. “绣手被郎牵,不管燕窥莺睬”: 描述了一位男子(郎)轻轻拉住女子的手臂,她对此并未在意
【注释】: 指:指点。 玉猊(ní):香炉的美称。 半抛残髻:形容女子梳头时,一半的头发散乱地垂在鬓边。 密约:男女之间的私下约定。 空翠:屏风上绘有青山翠谷的画。 【赏析】: 这首词写闺中少女思念情人之情。 “指冷玉猊香细”,点出室内气氛清幽雅致,香炉里燃着檀香,袅袅青烟缭绕于空气中,使房间充满了一种温馨的气氛。接着用“枕上半抛残髻”一句,描写女子刚刚睡醒,还留着半截未梳理整齐的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