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志
这是一首佛教禅宗诗,通过描述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领悟。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十四科头 其九 断除不二 注释:这里的“十四科头”可能是指佛教中的四种基本修行方法,即戒、定、慧。而“断除不二”则表示修行者要消除对事物的二元对立观念,达到“不二”的境界。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修行者对于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强调了修行者要消除对事物的二元对立观念
注释: - 报你众生直道,非有即是非无:直接引导众生走向直道,没有即是非非。 - 非有非无不二,何须对有论虚?:非有即空,非不空,两者是同一的,无需争论。 - 有无妄心立号,一破一个不居:一切皆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假名,一破就是真实的本体,不再执着。 - 两名由尔情作,无情即本真如:因为情感而产生二元对立的思维,而真正的本性是无为自然的真实自性。 - 若欲存情觅佛,将网山上罗鱼
这首诗是大乘赞十首之一,其主题是关于众生的执念和解脱。下面是对每个诗句的逐条解读: 1. “可笑众生蠢蠢,各执一般异见。” - 注释:众生愚蠢地执着于各种不同但本质上相似的偏见或见解。 - 赏析:这里通过描绘众生的愚行,表达了对这些执着的嘲笑,暗示着只有通过破除这些偏见,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与觉悟。 2. “但欲傍鏊求饼,不解返本观面。” - 注释:只是想要寻找一种表面的解决办法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慧能的《大乘赞》之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身体就像一面镜子,当我们照镜子时,我们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而这个影子与我们的身体并没有区别。 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 如果我们试图消除影子来保留身体,那么我们就会不知道身体本身就是虚幻的。 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 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和影子并不相同
【注释】 1. 常寂:恒久的平静。 2. 荡荡无有边畔:广阔无边,没有边际。 3. 安心取舍之闲:安心于选择和放弃之间的空闲时间。 4. 回换:反复转换。 5. 敛容入定坐禅:收敛面容,进入冥想的状态。 6. 摄境安心觉观:控制自己的心境,达到一种觉醒和观察的状态。 7. 机关木人修道:使用机关木人(机器人)来修行。 8. 彼岸:“佛家”中的“涅槃”,即佛教所说的解脱生死、超脱轮回的境界。 9.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大乘赞十首》。诗的前两句“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表达了一种对于世间现象的看法。这里的“内见”和“外见”指的是人们的内心和外界的分别,而“佛道”和“魔道”则代表了佛教的教义和迷信的巫术。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无论是佛教还是迷信的巫术,都是人们对世间现象的误解和歪曲。 接下来的两句“被此二大波旬,便即厌苦求乐”则进一步描述了人们对这些现象的反应。当人们意识到这些误解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名为《预言》。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预言其一:这是诗的第一首诗,其内容尚未知晓。 2. 五马从南来,燕赵起三灾。 注释:五匹马从南方而来,预示着燕赵地区将发生重大灾难。 赏析:首句通过“五马”和“燕赵”两个关键词,预示了接下来的灾难将发生在燕赵地区。 3. □□勤修善,得见化城开。 注释:□□(可能是地名或人名)勤修善德,最终见到了化城开启的情景。
【注释】 大道:佛家用语,指宇宙万物的根本道理。 色声言语:指一切世间现象。 烦恼:佛教语,指人的一切世俗欲望、迷惑和困扰。 定知:确定地知道。 业:佛教语,指因行善或作恶而积累的因果报应。 生死:佛教语,指生与死的过程。 法界:佛教语,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总体。 太虚:佛教语,指宇宙间的虚空。 吾我:指自我、私心。 涅盘:佛教语,指涅槃的境界。 【赏析】 《大乘赞十首》是唐代高僧慧能所作的偈颂
解析: 十四科头 其七 色空不二 - 关键词: “科头”可能指佛教中的修行方法,如“头陀行”,即通过简化生活来实践佛法。 - 译文与注释: 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对佛法的深入理解。诗人认为法性(或宇宙的本质)本无青黄(颜色),而众生(包括人类和其他生物)却创造了种种分别(青黄等颜色)。这里的“青黄”比喻世间的纷扰和假象。诗中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觉悟,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外在的文饰或分别
【注释】 预言 其二:预言。 秃人今日已定,不须卜于长安:秃人,即指唐朝皇帝李隆基,“今日已定”是指他当了皇帝。 天坐住汝男津:天坐在你的男儿身上。 百官大会千斤肫:指百官聚集在唐玄宗的身边。肫(zhōu),古代一种肉制干品,这里代指官员们。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756年(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当时诗人被流放夜郎,路过黔中道(今贵州一带)时,看到百姓生活困难,就写了这首诗。 首句“秃人今日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