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志
诗句解析 1 迷时以空为色,悟即以色为空: 当人们迷惑不解时,他们试图将“空”(无)与“色”(有形之物)联系起来看待。然而一旦开悟,则意识到这两者并无本质差异,都只是现象的不同表现。 2. 迷悟本无差别,色空究竟还同: 无论在何种状态下,“迷”与“悟”之间并无根本区别。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可以理解到,无论是“色(物质)”还是“空(虚无)”,最终都是相通的。 3. 愚人唤南作北,智者达无西东:
【注释】 十四科头:指佛教律宗,有“十住、十行、十地”和“四加行”等共四十科。其十一解缚不二:意即解脱一切相,无分别心。 解缚不二:意为解除束缚,不存二见。 律师持律:指律宗僧人持律为戒。自缚,自己束紧。 自缚亦能缚他:指自己受戒后,还能帮助他人受戒。 外作威仪恬静:外表上表现的威仪平和。 心内恰似洪波:内心如同汹涌澎湃的大江巨浪一样。 不驾生死船筏:指不受世间生死轮回的迷惑和困扰。
十四科头其十三,运用无碍 我今滔滔自在,不羡公王卿宰。 【注释】: 十四科头:指佛教的“四谛”和“十二因缘”,是佛教徒修行的基本原则。 运用无碍:指运用佛法,没有障碍。 【赏析】: 首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信不疑,认为他能够自由地运用佛法,不受世俗观念的束缚。 我今滔滔自在,不羡公王卿宰。 【注释】: 滔滔:形容水流不息的样子。 公王卿宰:泛指世俗的高官显爵。 【赏析】:
注释:一斗谷的夜晚,有人给我送来了粮食,一疋绢二丈,丁车大牛往西南方向飞驰。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就看看先乌向东飞,鸡向北跑,空虚的天空上有猪狗出现。 日无光,月无影,星辰辽乱入。 赏析:此诗为《卜算子》的第三首。全词以“丁车大牛”起头,点出时令在秋季,并暗示着战事。“若不信吾语,看先乌东飞,雉北走”两句,是说敌人已经逃走,你不相信,请看我先前所说的情况,你看那些乌鸦往东飞,野鸡往北逃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本质和人生价值的独特见解。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释义: 1. 十四科头 其六:这是一首关于禅宗修行的诗,通常在佛教中,"科头"指的是剃发为僧或出家修行者。"其六"可能指的是该诗中的第六首。 2. 善恶不二:此句表明诗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同时也可以是邪恶的,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之分。这是一种超越善恶二元对立的哲学思想。 3. 我自身心快乐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十四科头,其十二境照不二。 注释:“十四科”指的是佛教中的四种基本修行方法,包括禅定、智慧、悲心和戒律。“境照”指心灵清明,能够洞察一切境界。“不二”则是指超越相对与绝对的二元对立,达到绝对平等的境界。 2. 禅师体离无明,烦恼从何处生? 注释:禅师追求的是内心的清净与解脱,远离一切迷惑和痛苦。而烦恼(烦恼)是源于人的欲望和执着,是导致痛苦的根源。 3. 地狱天堂一相
十四科头 其八 生死不二 世间诸法如幻,生死犹若雷电。 【注释】“世间诸法”,指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这里强调的是,这些事物和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生死犹若雷电”,比喻生死如同雷电一样短暂而猛烈,无常而不可预测。这里表达了对生死无常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赏析】通过对比生死与雷电,诗人深刻地揭示了生死的无常和虚幻。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这首诗是《真俗不二赞》。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第一句:“法师说法极好,心中不离烦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法师讲经说法非常好,但是他的心中并没有远离烦恼。这可能表达了一种矛盾的情感,即虽然法师在讲经说法,但他的内心仍然充满了烦恼。 第二句:“口谈文字化他,转更增他生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法师通过口谈文字来教化众生,但这样做反而增加了众生的生老病死
这首诗的主题是佛教的“佛性”和“众生平等”,强调了智慧与愚昧无二,正道与邪道无别,凡圣同途。诗中也表达了对空寂的理解和对清净心的追求。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十四科头 其三 佛与众生不二: “科头”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剃发,这里可能指一种修行的方式。这里的“不二”意味着佛与众生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同一个生命体的不同表现形式。 2. 众生与佛无殊,大智不异于愚:
这首诗的标题是“静乱不二”,其含义可以理解为“静”和“乱”并不对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声闻和众生对宁静的追求,以及他们对待生死和烦恼的态度,表达了对“静”和“乱”的深刻认识。 首句“声闻厌喧求静”,描述了声闻(修行人)厌恶喧嚣,希望找到宁静之地进行修行。第二句“犹如弃面求饼”,则用饼比喻清净,而弃面则是舍弃了本来的东西去追求另一种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