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基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的《送杨补阙还朝》。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以及赏析: 注释 - 二十六日自通州赴淮安:指的是诗人在二十六日从通州出发前往淮安。通州,即今天的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部;淮安,古时称淮阴,现为江苏省淮安市。 - 海虞城外经旬泊:海虞城,位于现在的江苏连云港市境内,这里经过十几天停留。 - 狼五山前信宿留:狼五山,又称狼山或五亭山,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这里留下了一夜住宿。 -
天风吹上狼山顶, 看见扶桑日出初。 淮海北来吞两楚, 江湖南去控三吴。 注释:在风的吹拂下,天空中的风云汇聚于狼山之巅,那朝阳初升的景象如同东方的曙光般璀璨夺目。淮水从北方滚滚而来,犹如一条巨龙将楚地紧紧吞没;长江则自南向北流淌,宛如一位威武的将军,控制着整个江南地区。 译文: 在天风的吹拂下,天空中的风云汇聚于山尖,那朝阳初升的景象如同东方的曙光般璀璨夺目。淮水从北方滚滚而来
【诗句释义】 福山港口待潮:在福山的港口等待潮水的到来。 吴山如画楚江平,消得孤帆半日程:吴山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楚国的江水平静如镜,可以消磨半天的时光。 潮落沙头才一尺,舟停江口复三更:潮水退去,沙头上只有一尺的距离;船停在江口,又过了三个时辰。 时清不识风波险,世乱方知性命轻:在太平盛世,人们不知晓生活的艰难险恶,而乱世中,人们才会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坐拥貂裘待明发,临风空愧鲁连生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陈克的《和刘泾州登云阳楼》。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释义: 二十二日狼山口观兵 官军在野地驻扎在狼山口,铁骑兵队和犀牛皮船全都变成了猛虎。 成千上万的人家供应粮食,旌旗飘扬千里绵延到江湖之间。 膝盖跪行已经伏拜诸侯将领,面对捆绑双手等待接受惩罚。 淮海地区的父老兄弟争相欢呼鼓舞,将军恐怕是汉金吾。 译文: 在二十二日这个日子,狼山口的士兵们观看了军事演习。
【注释】 汉将:指汉朝的将领。西征:向西出征。 简书:指朝廷下达的命令,或皇帝的诏书。 东溟:东海。犀船:用犀角装饰的船。发:起航。 南斗星横:北斗七星中天,故称“南斗”,这里借指南斗。虎节:古代出行用的玉制符节。移:移动。 青入楚封:青入,青色。楚,指楚国的封地。山点点:指山峦。 白添吴镜:白,白色。吴,指吴国的镜子。镜雪丝丝:指镜子上的雪花。 芙蓉署
【注释】 淮阴:指西汉初年名将韩信的故乡。杂兴:即“杂咏”,诗人即景抒情之作。落木萧萧雁度河:秋天,大雁在黄河上空飞翔,落叶纷纷飘落在河面上。西风吹袅袅水增波:西风劲吹,水面上波涛起伏,仿佛有袅袅炊烟在升腾。甘罗营里秋声急:相传战国时甘罗为秦相,其营帐周围是一片树林,秋天树叶飘落的声音很急促。韩信城头月色多: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镇守淮阳时,每当月夜,城头的月光特别明亮。淮市:即淮阴市
【注释】 江左:长江以东地区。妖氛:指祸乱。山东: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即崤山以东。 斥堠(hòu):侦察敌情的斥候。 挽:拉。甲兵:兵器。 老马:喻志士。独嘶:独自嘶叫。北望:向北张望。鸿雁传书。宾鸿:指信鸽。相唤:互相呼唤。南征:向南远行。 腐儒:迂腐的书呆子。愧乏:惭愧自己没有才能。匡时术:纠正时弊的办法。搔首:搔头思考,形容苦思冥想。风前:在清风中。百感生:无数感触从心头涌起。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送别》中的一句,出自他的作品集《送别五首》。全诗如下: > 频年共入嫖姚幕,此日先乘使者舟。 > 海色晓迎龙虎节,天光寒动鹔鹴裘。 > 山川咫尺分吴楚,河汉寻常近斗牛。 > 南锁堰头官柳树,春风相约系骅骝。 解析与赏析: 第一句:“频年共入嫖姚幕” - 注释:嫖姚,古代指勇猛善射的将领。这里指将军或将领。幕,帐篷或军帐;此处泛指军队或官府
诗句原文: 千里相逢淮海滨,一枝谁寄岭梅春? 老来易感山阳笛,年少休轻胯下人。 失侣雁如秦逐客,畏寒花似楚遗民。 每过百战疮痍地,立马西风为损神。 译文: 在千里之外与淮水之滨相遇,是谁将岭南的梅花寄给我? 年纪渐长,容易感到山阳笛声中的情感,年少时不要轻视那些经历过胯下之辱的人。 失去伴侣的雁群像被秦国驱逐的客人一样,害怕寒冷的花如同楚国的遗民一样。 每当经过战争留下的创伤之地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意,在此基础上结合重点诗句作答,答题时注意语句通畅,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①虞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元和郡县图志》说“吴王阖闾所筑”。《太平寰宇记》云:“吴王阖闾起台,高七里,故名。”②怅然:失意、惆怅的样子。③楚公:指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之子夫差。《左传·哀公元年》记载:“阖庐既栖于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