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师石
【注释】 守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归闽:回福建。省亲:探亲,回家看望母亲。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从离别时的情景写起,最后又以归期和家乡作结。前半首写去程,后半首则写归程。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真意切。 第一句“从小服缁素”,说明作者从小就出家当了和尚。第二句“三衣竟不长”,说穿了袈裟之后,长高也不见增长,这一句是作者对出家生活的自我解嘲。第三句“心空无物碍”,意思是说出家后心境变得非常平静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是一首七绝,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共28个字,结构为前后两句对仗,中间两句互文见义。 前两句写自己读书的心境和所读的书的内容:贾岛的文章怀素的书法。“文章”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表明了诗人对于读书的认真态度;“怀素”二字则表明了自己对于书法艺术的酷爱。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读书的热爱以及读书时心无旁骛的境界。 后二句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和志趣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绕县重湖色,难同主簿清。(注释:环绕着县城的重湖景色,难以与主簿的清高相比。) - “绕县”指的是围绕县城的水系或湖泊。“重湖”可能是指一个宽广、美丽的湖泊,也可能是特指某座具有多重湖面的城镇或地区。 - “主簿”是古代官职名,通常负责文书工作和行政事务。在这里,作者用“主簿”来形容自己
【注】 1. 儒生:指学者。 2. 种竹满山门径小:意谓隐居于山林之中,与世无争。 3. 挂冠:指辞官归隐。 4. 颜子:即孔子,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5. 陶潜:即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代表作《归园田居》广为流传。 6. 时令:指时间或季节。 7. 心清:意为心灵清净。 8. 碑语:指石碑上的文字。 【译文】 学者一生所作皆成文章,身外浮华也似轻如鸿毛。 隐居山林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第一句: 朱清之,字子真,号霁翁,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其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感,其中以山水田园为题材的较多。在这句中,“漈水”指的是山间清澈的小溪流,“白”形容水流的明亮如雪;“之人”指代诗人自己,“信所宜”则表示这是适合他的地方,即他最喜爱且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地方。 第二句: 陶令,即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文人,以田园诗著称
【解析】 此题为“理解默写并赏析”类试题,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解答默写题时,一定要看清楚题目要求的是“理解性默写”,还是“直接性默写”。本题要求“赏析”,属于理解性默写的范畴。 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直接默写要大,首先要对诗文进行整体的把握,然后还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一些名篇佳句,并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准备一个“错字记录本”
【注释】 ①鲍份:指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臣。②矩罗:古代一种方形的网,也指方形的大网。③庞媪:指老妇人,这里泛指年岁已高之人。④宗风:指宗法礼俗,即尊卑长幼之间的等级和规矩。⑤□、□、□:诗中缺二字,据王琦《李太白全集编注》引沈钦韩考证,当为“萧”字,与“萧曹”相对应。“萧”是汉高祖刘邦丞相萧何,“萧何”与“曹”谐音,所以用“萧”字替代。⑥青莎:草名,这里代指野草。 【译文】
注释: 净光长老极能诗,形容净光长老非常善于写诗。 近住城中寺,阴云渍竹房。 住在城中的寺庙里,阴云笼罩着竹房。 雨多香篆久,春去药苗芳。 雨水多了,香气袅袅的香篆(指燃香)久久不散;春天过去,药苗长出了芳香。 室里从人问,吟边与世忘。 在房间里有人询问我,吟咏之时忘却了世间一切。 一身全是道,头白有何妨。 一身都是道法,头发变白又有何妨?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僧徒生活和情趣的诗
古诗原文 七十童颜在,翛然物外幽。 组衣藏蠹箧,散服上渔舟。 此日移松葬,前时为菊留。 山连象浦馆,谁记孟家游。 注释与译文 - 七十童颜:形容年老仍保持童颜,即面容如孩童般红润无瑕。 - 翛然:形容人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累。 - 组衣:指古代的一种礼服,常用于正式场合。 - 蠹箧:泛指存放书籍、物品等的箱子或抽屉,这里可能表示收藏着许多古籍和文献。 - 散服:指宽松的衣服。 - 渔舟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解答时,注意审清题目要求,分析诗歌内容及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自己积累的相关知识,进行具体赏析。 “送谨师”是这首诗的题目。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送”。第二句“语别意茫茫”,既表明与友人离别的心情,又暗示了离别的原因——因为对方有牢狱之灾。三、四两句写友人入寺后的情景。第三句“入寺春随杖”,是说春天来了,友人拄着拐杖进入禅院。第四句“当禅月满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