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维安
诗句如下: 翠幕通香窗半掩。 三月清明,薄冷风光淡。 雏柳偷青青未染。 芳腴却养盆花艳。 旧晕燕脂红一点。 北地春迟,莫为韶华感。 拚是词人情不减。 多情任被东风赚。 译文为: 在香气四溢的窗户半掩中,春天的气息渐渐弥漫开来。三月的清明,虽然气候微凉,但风景依然迷人。细长的柳枝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显得生机盎然,却没有沾染春寒的寒冷。鲜艳的花盆中的桃花和梅子竞相开放,艳丽无比。曾经的妆容已经褪去
碧阑慵倚 注释:在碧绿的栏杆旁边,我懒得去倚靠。 絮语归无计 注释:想说的话太多,但无法归去。 露蕊烟梢风叶底 注释:露珠点缀的花瓣在微风吹过的地方飘落,叶子底下也沾满了露水。 都是凄凉情意 注释:所有这些都透露出深深的悲伤和无奈。 秋声拍碎琵琶 注释:秋日里凄厉的声响如同拍击着琵琶一样刺耳。 曲中数遍秋花 注释:在这曲子中,反复咏唱着秋天凋零的花朵。 三径荒云何处 注释
摸鱼儿·雕瓜令节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 体裁:词 摸鱼子·雕瓜令节,年来久不陈设,风廊感秋,漫赋 记瓜花、那年时节,幽踪作弄心眼。明河自古无风浪,偏是断槎难挽。凉讯缓。问寂寞黄姑,可耐河东岸。天涯念远。只恨水双湾,俗尘一点,秋诺暗留恋。 纤云翳,不似巫山一段。鹊桥秀语吟惯。神仙欢会年年准,那怅会期缘短。缘未浅。泻万古秋声,都作寻常看。初弦月转。照机杼谁家,愁丝怨缕,织锦燕新换。 注释:
【注释】 上元:旧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佳节。唐制:宫中夜禁中宵一时放明灯万烛于庭,谓之“上元灯火”。《东京梦华录》云:“京师赏灯,起自唐宋以来,金人入据中原,不能承继。元人有改作新曲者……今岁复作,其词曰‘十里荷花十里路’。”(见该书卷三《京都风俗志》) 月圆:即中秋节。 春灯:元宵节的灯火。 铜壶:盛酒器。 漏:古计时工具。古代以铜壶滴漏水计时,故称漏壶。《晋书》载,杜子绪善制漏壶,“每至水穷
燕子东风还是,小桃花又残。步水阁、翠窈虚廊,数多少、春恨年年。薄寒金觞泛绿,西厅晚、旧曲谁更弹。算故人、尚说天涯,晨星少、淡月凉晕圆。吹皱一池镜澜。 潘郎鬓影,何堪蓦地惊看。半折阑干,倚残醉,几流连。丝丝黛痕犹在,许细柳,记从前。孤云断烟。无言坐对处,楼外山。 【译文】 燕子依然在东风中飞,小桃花已经落了。走到水边的楼阁,看到那幽深的空廊,思绪万千。想起那些年春天里的恨事,每年都有
【解析】 此题的考点为诗歌内容理解类试题,解答该题需要考生有较强的语境意识与文本意识,能借助课内外知识进行合理分析。本道高考题主要考查的是“诗词曲赋”中的“诗”部分。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默写、评价和探究诗词。 “絮花高”,形容梅花开放时飘落的柳絮像飞絮一样。“正双襟绒褪,经岁系红销”,指梅树枝条上结着红色的梅花。“来共春愁住,和侬约帘幕,沈碧无聊。”指梅枝上的红梅与诗人相伴度过漫长的寒冬。
【注释】: 1. 忆王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春光”、“绣带花”。2. 海棠花:指牡丹。3. 春衫:即春衫子,一种薄纱制成的衣服。4. 针线:本义是指缝纫所用的线和针。这里指刺绣用的丝线,引申为细致入微的手艺。5. 画景添:指在刺绣时将景色绣得更加生动、逼真。6. 分鸳(yuān):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即把头发分成左右两半,分别梳成两个髻,形如鸳鸯头,所以叫鸳鸯髻。7. 玉纤
诗句 1. 秋叶声乾,春华梦窄:秋天的叶子落下的声音,春天的花也渐渐凋零,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变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2. 楼台莫驻流光:不要在楼台上停留那些流逝的时光。这里用“流光”形容时间快速消逝,强调了时间的宝贵和不可挽留。 3. 往迹谁寻:过去的痕迹已经无处寻找了。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的回忆和追忆已失去的情感。 4. 溪杨著遍新霜:溪边的杨柳已经被霜打过
【诗句释义】 绛都春:绛,红色;杜牧《赠别》:“多情自古伤离别”,此处借指女子的红颜。 茸轻絮软:茸,指细而柔的草皮;絮,像棉花一样的东西。 又风约嫩寒,春衣停翦:又、且、又、又,副词,表递进关系。风约嫩寒,春风和煦,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停剪,停止裁剪。 绣坞路迟,响屧痕留吟香伴:绣坞,指绣女居住的地方;屧(zhī),古代的一种鞋;吟香伴,即吟咏时留下清香。 等闲岁月抛莺燕:等闲岁月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诗句:村醪薄劣。尽夜深杯浅,吟簪敲折。小醉遣怀无计,恨撚玉箫吹不得。采叠纹衾,光销罗带,雨入青灯照秋色。波阔沉鱼,楼高闻雁,柝冷巷声绝。 - 注释:这里的“酒”指的是村中的低质量酒。诗人在深夜里喝得微醺,却因为酒量不好而无法继续饮酒。他尝试用玉制的箫吹奏曲子,但却因为力不从心而吹不出来。他采集了折叠的纹饰被子,并把光线收进罗带,室内的灯光照亮了秋天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