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遵式
这首诗是一首颂文,描述了一个人虽然不诽谤经教,但却造了许多恶业,最后在临终的时候得到了弥陀的救度,生到了十劫的初地。 译文:如果一个人虽然不诽谤经典,但做了许多坏事,没有感到惭愧。当这个人临近死亡时,得到劝导念阿弥陀佛,他将在十劫中生到初地。 注释:谤——诽谤;造众恶业——做了很多坏事;临终遇劝念弥陀——接近死亡时得到阿弥陀佛的劝导。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悲哀和无奈
【注释】 “观”:指佛教的“三宝”(佛、法、僧)。 “十六”:佛教谓色身有一百种身体。此处指佛的色身,即佛的身体。 “众”:指佛的众多功德。 “国”:指佛的国土。 “宝楼阁”:喻佛的功德广大无量。 “宝树”:喻佛的功德如宝树一般繁茂。 “池间”:喻佛的功德像池水一样清澈。 “错”:比喻佛的功德如池中之水一样遍布。 “总观第六”:指对佛的功德进行总体的观察和认识。 “粗见”:指初步地了解佛的功德。
这首诗的格式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每句诗和译文一一对应。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一、首句:“诸佛如来法界身” - 注释:诸佛指的是所有的佛陀,如来则是从过去到现在未来所有佛陀的通称。“法界身”是指佛陀的本性或者本质,即佛法中的宇宙本质。在这里,“诸佛如来”强调了佛教教义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与一切众生平等相处,无执着、无分别。 - 赏析:这一部分表达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即众生皆有佛性
诗句:不必受持方等经,解第一义明因果。 译文:没有必要去接受所有的佛教经典,只需要理解“第一义”的教义,就能明了因果报应。 注释:方等经,即各种不同的佛经。第一义,佛教中的一种哲学概念,指事物的本质或真相。这里的“不必受持”表示不需要刻意追求或学习所有佛教经典,而只需领悟其中的核心教义即可。“解第一义”意味着理解事物的真相或本质。“明因果”指的是明白一切现象背后的原因和结果,即因果报应。
这首诗描绘了饮酒者在戒酒过程中所遭受的痛苦,以及他们如何因坚持戒酒而面临种种困境。 诗句翻译: 1. 满中如洋铜,入其中受苦:饮酒的人体内充满了像铜一样的液体,他们在里面痛苦地煎熬。 2. 汝听饮酒人,死堕灌口狱:听到有人在饮酒时,他们会因为酗酒而死并落入地狱。 3. 手自酌铜汁,昼夜灌其口:饮酒者用手舀取铜汁,日夜不断地灌入他们的口中。 4. 汝听人将酒,逼劝持戒人
这首诗是佛教经文中的一段,描述了极乐世界的美妙景象。下面是对每一句的解释: 1. 琉璃宝地正观时,谛了分明极乐国。 - "琉璃"是一种美丽的宝石,象征着纯净和清澈。这里的"琉璃宝地"暗示着一个非常美丽、纯净的地方。"正观"意味着在这里人们可以正确地看待世界。"谛了分明"是指在这里,人们能够清楚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极乐国"是指一个理想的、充满快乐的地方。整句诗的意思是说,在一个美丽的、纯净的地方
注释:紫金身指的是佛教中的菩萨形象,通常以金色为主色调。眉间毫相七宝色,是指其眉毛之间有七种颜色的毫毛,象征着智慧和慈悲。流出光明满十方,意味着观音菩萨的慈悲之光遍布整个宇宙。光中化佛无数亿,是指在这光明之中,化现出无数的佛陀,体现了观音菩萨的大悲心和无量的智慧。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颂扬观音菩萨的诗,描绘了观音菩萨的神圣形象和无边的慈悲。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观音菩萨的威严和慈祥
诗句及译文 1. 举身悉交彻,苦痛不可忍。 - 整身都被痛苦穿透,难以忍受的痛苦。 2. 百千万岁中,受斯对报苦。 - 在漫长的岁月中,承受着这种痛苦的回报。 3. 杀生食肉者,从诸地狱出。 - 那些杀害和食用生灵的人,最终将从地狱里出来。 4. 受饿罗刹身,师子豺虎狼。 - 拥有饿鬼般的身躯,像狮子、豺狼一样凶猛。 5. 猫狸鸱枭鹫,唯捕新血肉。 - 这些动物仅捕捉新鲜的血肉。 6.
这首诗的主题是戒酒肉,提倡慈悲和智慧,警示人们不应该杀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伎儿暂变易,元是一人身。 伎儿(妓女)暂时改变形态,其实都是一个人的身体。 2. 若欲杀众生,当起诸佛想。 如果你想要杀死众生,你应该想象自己是佛。 3. 猎师屠儿辈,及捕鱼鸟人。 猎人、屠夫和其他打猎的人,以及捕鱼的人。 4. 众生遥见者,皆生必死怖。 远方看见众生的人,都会感到害怕
注释:端正地坐在西面,想象着太阳的运行。当太阳快要落下的时候,就像悬挂在空中的鼓。闭上眼睛想象时,让心灵变得明亮和坚定;睁开眼睛时,则让心灵更加明亮和坚定。 赏析:这首诗是描述观日的过程,强调了心性修行的重要性。首先,诗人通过想象太阳的运行,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接着,通过闭目和睁目的对比,突出了心灵的变化和修行的效果。最后,通过“皆令明了心坚住”这句话,表达了修行者的心性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