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注释】 太和:唐玄宗年号,公元713年。 烬馀:指战火后的余烬。 清散:清高闲雅的格调。 埋剑:指谢安隐居东山,与友人把宝剑埋在地里,以示隐退之意。 文谢:指谢安,字安石。音容:指音容笑貌。珠璧:比喻美玉,这里指谢安的才德之美。 燕山:指谢安隐居之地,今浙江上虞县。 名教:儒家学说,即“五常”。自:自然。安闲:安适自在。雉媒:传说中神鸟。鼎镬:古代烹饪器物。逃威地:避祸之地。寻芳躅
【解析】 “满城风雨近重阳”意思是:京城里,秋风秋雨,正是重阳节。 “昨夜见微霜”意思是:昨晚上见到霜了。 “含苞细认玲珑叶”意思是:含着花苞,细细辨认这娇小玲珑的菊花叶。 “出水芙蓉玉扇”意思是:像出水芙蓉,又似玉制的扇子。 “落红万点霓裳”意思是:落英点点,如同穿着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 “萧条古寺积寒芳”意思是:萧索寂静的古老寺院里,积聚了阵阵寒香。 “不论价低昂”意思是:不在乎价钱高低
风入松 · 题王叔明听松图 【注释】 乱山深处有人家:指在深山中隐居的人家。细路欹斜:指小路弯曲倾斜。长松万树围茅屋,响寒涛、天际青霞:形容松树林中,阵阵涛声回荡在天际,天边的彩霞如画。曲涧平铺略约,飞泉高挂檐牙:曲曲折折的山涧像布匹一样平坦地铺展开来,飞流直下的瀑布挂在屋檐上。幽人肥遁厌烦哗:隐士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厌倦世俗的喧嚣。携筇来有谈经客:携带着手杖来了,这里指带着书卷而来的客人
【注释】 春灯次夫子韵二首:这是一首咏物诗,写春夜的景色和气氛。 华堂春暖设春筵:华堂:华丽的殿堂;春筵:春天的宴会。春暖花开时举行宴会。 灯彩月华天:指灯火辉煌、月光皎洁的夜空。 南极开芳宴: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天上的南极星(即北极星)开放着鲜花般的盛宴,邀请群仙参加。 香袅云盘:袅:下垂的样子;云盘:云朵形如盘子。指香气袅袅升起,好像飘荡在云彩之上。 彩服庭前儿女:彩服:彩色的衣服;庭前
风入松·春灯次夫子韵二首 【注释】:六鳌海上凌风至,献明珠、火树蟠桃。十里朱阑画阁,满天月壁星轺。太平乐事庆清朝,结伴走天桥。钿车游马笙歌队,望青帘、春酒新烧。红烛缘街引路,浮圆到处元宵。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在元朝做官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于太平盛世的赞美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望。 第一句“风入松·春灯次夫子韵二首”是全词的序言,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日景象。第二句开始描述春天的景象
【注释】: 1. 遥知方虎电(yǐn zhī fāng hǔ diàn)发燕市,意谓知道方腊起事的消息。燕,指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方腊所建的“大宋”年号。方腊起义军曾于宣和四年(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一度攻陷杭州,后为高宗赵构所镇压。 2. 客心摇曳任西东,指作者在动荡的战争环境中心情不宁。 3. 柳絮空,指飘飞的柳絮随风飘荡无根无依。 4. 紫陌青帘,指京城汴京的街巷道路及繁华场所。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此诗写中秋望月怀人的相思,抒发了作者思念妻子的深情。首句“星移帆影月移沙”,写景中见情,以景衬情,渲染出一种凄清、哀婉的氛围。第二句“秋思谁家”,由景及情,点明“思”的内容。第三、四句进一步抒写了这种思情:离别时不敢说明白话,只暗伤春华易逝;每逢明月之夜,便勾起对妻子的思念,更增添了几分愁绪。第五、六句又从别后写到当前,写自己独在异乡的孤独与寂寞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答。 “游丝低绾锦连钱。系马绿杨边。”这两句写女子的情态,用“游丝”比喻她的纤手,“连钱”形容她手腕上的玉镯,既写出了其美,也表现出其娇柔;接着写她在“绿杨边”系马,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旧曲休调玉笛,皱波罢照秋千”是说:不要再吹奏那曲调哀伤的乐曲了,不要再照那秋千了!因为那曲子使人伤心
风入松 · 吊秦淮 板桥风景艳当年。花月斗婵娟。画船省识青溪路,惯停桡、丁字帘前。十里香尘不断,而今付与颓垣。 莺啼蝶怨晚芳天。何处拾遗钿。杨花飘落浑无主,一团团、乱扑溪烟。应有白头词客,旧愁弹上新弦。 注释译文 全诗共六句,每句七字。 开头两句“板桥风景艳当年,花月斗婵娟”,写当年南京的板桥风光美丽,花光月色交相辉映,竞相斗妍。 第三、四句“画船省识青溪路,惯停桡、丁字帘前”
【注释】 风骚遗响:指宋代词坛的风骚遗音。兰蕙:兰花、蕙草,古人常以兰蕙比喻女子的芳洁。采幽芳:采摘芬芳。青衫红袖:泛指文人墨客。才人:有才华的人。一声声、费尽柔肠:形容吟诵之苦。柔肠:柔软的心肠。英雄儿女:有抱负和才能的男女。话来情短情长:指说话的内容或情感有长有短。酒旗:酒店门前招揽客人的旗帜。斜阳:夕阳西下的样子。瓜皮艇子:用瓜皮制成的小船。春愁:春天的忧愁。倚孤篷、闲爇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