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终古在人间。古调至今弹。烬馀不朽传清散,遗琴比、埋剑重看。文谢音容珠璧,一弹再鼓燕山。
黄钟律中彻天关。名教自安闲。雉媒鼎镬逃威地,寻芳躅、来者怡然。如此从容风度,千秋足和薰弦。
【注释】
太和:唐玄宗年号,公元713年。
烬馀:指战火后的余烬。
清散:清高闲雅的格调。
埋剑:指谢安隐居东山,与友人把宝剑埋在地里,以示隐退之意。
文谢:指谢安,字安石。音容:指音容笑貌。珠璧:比喻美玉,这里指谢安的才德之美。
燕山:指谢安隐居之地,今浙江上虞县。
名教:儒家学说,即“五常”。自:自然。安闲:安适自在。雉媒:传说中神鸟。鼎镬:古代烹饪器物。逃威地:避祸之地。寻芳躅:寻找美好的踪迹。来者:指后来的人。怡然:安于自然、悠闲的样子。从容:不慌不忙,沉着镇定。风度:指风度仪态。薰弦:琴音如薰香一样悦耳动听。
【赏析】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春,时为词人知福州期间所作。上阕写琴的不朽,赞其传世久远;下阕写谢氏遗琴之音,赞其悠扬入云。全词融咏物、抒情为一体,借咏琴以抒怀,寄寓了词人对谢安等先贤的仰慕之情。
这首词是词人知福州时所作。当时,福州知府素江先生奉简命调琴至郡,词人有感而作。
起笔“太和终古在人间”,意谓宇宙万物都在天地之间永恒地运行着,这是天地间的永恒法则。“古调”句承上启下,指出琴这种乐器流传至今,其艺术魅力永存不衰,其曲调之美仍可弹奏演奏。接着,词人用“烬馀”三字点明琴已化为灰烬,然而琴声却能穿越千年的尘埃,传唱至今。这既是感叹历史沧桑,也是赞叹琴艺的高妙。“遗琴”二句,进一步描绘了琴的形象及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文谢音容珠璧”,既赞美谢安的才情和容貌如同珍贵的美玉,又暗示了谢安作为东晋宰相的辉煌功业。“一弹再鼓燕山”,则形象地描绘出谢安在燕山隐居时的风采,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于像谢安这样的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
“黄钟律中彻天关”,意为琴声高亢激昂,犹如冲破了天关,直达云霄。“名教自安闲”,则是说通过琴声表达出的儒家思想仍然能够使人心平气和,保持一种宁静安详的生活状态。这里的“名教”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自安闲”则是说这种生活状态是自然而然的。“雉媒鼎镬逃威地,寻芳躅,来者怡然”,则是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优美景象。在这里,“雉媒”象征着吉祥如意,“鼎镬”代表着危险和困境,而“逃威地”则表达了一种逃避世俗纷扰的渴望。“如此从容风度,千秋足和薰弦”,则是对这种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的最高赞誉,认为这种风度值得流传千古,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
整首词通过对琴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于先贤的怀念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