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风景艳当年。花月斗婵娟。画船省识青溪路,惯停桡、丁字帘前。十里香尘不断,而今付与颓垣。
莺啼蝶怨晚芳天。何处拾遗钿。杨花飘落浑无主,一团团、乱扑溪烟。应有白头词客,旧愁弹上新弦。
风入松 · 吊秦淮
板桥风景艳当年。花月斗婵娟。画船省识青溪路,惯停桡、丁字帘前。十里香尘不断,而今付与颓垣。
莺啼蝶怨晚芳天。何处拾遗钿。杨花飘落浑无主,一团团、乱扑溪烟。应有白头词客,旧愁弹上新弦。
注释译文
全诗共六句,每句七字。
开头两句“板桥风景艳当年,花月斗婵娟”,写当年南京的板桥风光美丽,花光月色交相辉映,竞相斗妍。
第三、四句“画船省识青溪路,惯停桡、丁字帘前”,说往日游人乘画船经过此地(即青溪),都熟悉地停泊在丁字形的船篷下。
第五、六句“十里香尘不断,而今付与颓垣”,写如今这里已是一片荒凉景象,满路是尘土,到处是颓垣断壁,昔日繁华已经消失殆尽。
最后两句“莺啼蝶怨晚芳天,何处拾遗钿”,诗人想象着在这凋残的春景中,黄莺啼叫,彩蝶飞舞,黄昏时分还留恋着芬芳的花丛,却不知这美好的春天早已过去了,现在只剩下了一片废墟。
赏析
《风入松》为宋词慢曲名。此首由吊古入题,以“板桥”起兴,借对昔景的追怀,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起笔点出“风景艳当年”之“艳”,不仅表明景色之美,更透露出作者的主观感受。“花月斗婵娟”一句承上启下,把“艳”与美景联系在一起。花月争辉,自然也是美人争艳,而“婵娟”又是指美女,所以“花月斗婵娟”也暗含美人争艳的意味。
“画船省识青溪路,惯停桡、丁字帘前。”这两句描写的是往昔游人经过青溪时的情态,他们乘坐画船,停泊时船桨触击水面发出声响,惊动了那垂挂于岸边的帘子,于是才知有游人在此。
“十里香尘不断”一句,既写出青溪的迷人,又暗示出青溪的繁华。然而这一切,如今都已不复存在了。因此,“而今付与颓垣”。
“莺啼”三句,是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诗句。“莺啼”句写花落无声,“蝶怨”句写花落有声。两句合起来,就写了一个暮春的傍晚时分。此时,落英缤纷,蜂飞蝶舞,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然而,这些美好的东西却已无法挽留,“芳天”一词,既指花落之后的天象,也暗示出青春的易逝。
“何处拾遗钿”句是化用杜牧《赠别二首》中的诗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吹落星如雨”即“吹落玉户帘”。这里的“遗钿”,当是代指落花。这两句的意思是:落花遍地,不知飘向何方;只有随风而去的蝴蝶,仍在空中翩翩起舞。
末二句“杨花”句化用刘禹锡《柳枝词》:“杨柳风来结烟雾,杨花欲坠堕轻絮”,写的是落花飘荡在春风中的情形。“应有白头词客”句则化用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这里的“白头词客”,既指词客,也暗喻那些年华已逝的人。
整首词通过景物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的交织,表达了作者因物伤怀、悲叹人生、感伤国事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