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这首诗的标题为《声声慢·梦窗有梅兰水仙瑞香词,倚声和之,并写成图》。下面是诗句与译文、注释及赏析: 1. 烟消鸾散,月冷犀帷,灯前俊侣初逢。 - 注释:烟雾消散如同飞走的鸾鸟,月光冰冷如犀牛皮帐子般寒冷,在灯火辉煌的环境中,两位才貌双全的年轻伴侣初次相遇。 - 赏析: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宁静又略带凄凉的画面,烟雾和月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同时暗示了人物之间可能的分离或离别情绪。 2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听范声著酒后琵琶兼与敲棋夜话,戏赠 2. 闲情并积,禅榻生寒,天外一轮孤月。 3. 畅好征鸿,故里烟花能说。 4. 猛然琮琤碎玉,搅同云、打窗新雪。 5. 顿送我,愁千斛、四条弦子轻拨。 6. 且把乡思撇却。 7. 灯儿灺、颠倒楸枰还劫。 8. 跋扈堪惊,暮气如子已竭。 9. 收拾旗坛战罍,都付与、蜗蛮蚁穴。 10. 归来也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张孝祥的作品。《声声慢·和叔问》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岁月流逝的感慨。下面是这首诗的每一句的释义: 声声慢 · 和叔问 1. 红桑花落,黄竹歌停,惊飙飞度天关。病里愁多,宵长梦也无闲。 - 红桑花落:指的是春天时红色的桑花凋落,常用于比喻时光易逝。 - 黄竹歌停:指秋天时竹子发出的声音停止,常用来象征季节的变换。 - 惊飙飞度天关:形容风势强劲
【赏析】 《声声慢·虎丘怀古》是宋代文学家陈著的一首词。此词以虎丘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昔日繁华已逝的苏州园林的无限感慨。全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注释: 1. 虎丘: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北郊的一座山丘,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葬其爱妃于山中而得名。 2. 林深:形容虎丘周围的树木茂密。 3. 隐塔:指虎丘上的宝塔被森林所掩映。 4. 水静:形容湖水平静如镜。 5. 明楼:明亮的楼阁,指虎丘上的楼阁。
声声慢 编篱簇树,篆径通花,阴阴但觉新凉。 受得风多,况又水净荷香。 暮蝉几回咽处,挂残声、都在垂杨。 如此境,问如何不住,负了鸥乡。 却忆鸥边雨过,载茶炉酒具,小小沙棠。 略似浮家,烟景半入苍茫。 谁教画师写出,写斜波、还写斜阳。 亭一角,映莓苔,犹自未荒。 注释: 1. 编篱簇树:用篱笆围起来种植的树木。 2. 篆径通花:像篆字一样曲折的小路通向花朵。 3. 阴阴但觉新凉
译文: 在昏暗的灯光下,香炉里的灰烬已经燃尽。屏风被遮挡着,帘子垂下,冷风吹过地面,带着刺骨的寒意。秋日的景色让人感到寒冷和凄凉,东篱之下,还是秋天的气息,但送别的时刻已经临近了。忽然听到几声哀伤的雁鸣声,它们飞过空旷的房间,留下一行云影。这些雁鸣似乎在诉说着离愁别绪,仿佛触动了人们的离魂之痛,但即使过了千山万水,也找不到它们的踪影,没有收到任何的消息。 月亮映照在寒冷的池塘上,夜色朦胧
这首诗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声声慢·听雪》。以下是对诗句的解释: 1. 声声慢(xīn sēn suǎn): 这是一首描写雪景和抒发内心情感的词。"慢"在这里指的是词的调子,即慢板。 2. 听雪限九十七字仄韵(tīng xuě xiàn bā cí yǐn jué):辛弃疾在这首词中以“九十七字”为限来创作,这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使得作品在字数上具有一种特定的韵律感。 3. 叠幕生寒(dié
长乐钟声 黄扉初开,殿阁风轻,长空雾烟如毂。 万户千门,灯火渐收驰逐。 宫中一声嘹喨,透重城、响惊林麓。 清夜永,任敲风咽雨,穿花度竹。 直待鸡人催晓,朝臣集、静鞭三下才伏。 听尔劳劳,今古徒悬华屋。 此时兴亡阅尽,剩追蠡、一线横木。 倒不若,那檐铃、君常在目。 注释: - 长乐钟声:长乐宫的钟声,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国家的繁荣。 - 黄扉:《尚书》中有“五色旌旗,以别贤能”,黄色是帝王的象征
【注】卖饧:元宵节卖糖。挝鼓:打鼓。二十四番风讯:二十四节气。纱窗晓霁:拂晓的天气,雨过天晴。 【译文】卖糖人在小巷里叫卖着,敲鼓的女子在深闺中吹奏乐曲;合在一起,合成一片春天的声音。 暗地里挑逗少女的心,长长的堤坝隐隐约约地传来车声。二十四个节气,风吹过西湖上,把人们的歌声吹散。倦游人啊!夜幕降临时,你正在画楼上听雨,滴落的雨水打湿了檐上的滴水声。又是一早上雨过天晴
【解析】 1. 这首诗的体裁是词。 2. 第一句“过王废基安定君浮厝处”是说:路过已荒废了的墓地,那是安定君(即宋太宗赵光义)的坟地。“浮厝”指在水边或高处暂葬,不固定在地下。这一句中“浮厝”与“王废基”(即“王废冢”)相呼应,表明作者对宋太宗的敬仰和怀念。 3. “和郑枫人《玉句草堂词》韵”一句中,郑枫人是作者的朋友,也是当时有名的词人。“玉句”即“咏玉”,这里指郑枫人的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