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世
颂六十二首 其四十 业风恒泛滥,苦海涛波声。 漂我常游浪,远离涅盘城。 忽遇慈舟至,运我出爱瀛。 是知高慕友,惩过改凡情。 罪垢蒙除结,神珠启暗冥。 释门光丽景,俗务苦重萦。 冀除五昏盖,方悟六尘轻。 自非乘宝辂,何以息焰宁。 赏析: 这是一首颂诗,赞颂佛教的慈悲与智慧。诗中描述了一个人在佛教的感化下,摆脱了罪恶,重新获得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第一句:“业风恒泛滥,苦海涛波声。” - 业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属于七言诗。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采用对仗的手法,形式上整齐划一。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首句“玄言始开阐”,意指佛教中的玄学思想开始被广泛传播和讨论。玄学是一种关于宇宙起源、万物本质等哲理问题的思考,它起源于印度,经过翻译、传播,逐渐在中国形成自己的体系。 第二句“云雾上升天”,描绘了一幅天空中云层密布的景象。这里的“云雾”象征着佛教思想的影响
【注释】 普亲:泛指亲人。眷属:亲戚。隔世:相隔很远。相欺:互相欺骗。但求:只愿。今乐:现在的快乐。不知:不懂得。来苦资:未来的困苦和资财。三涂:地狱、饿鬼、畜生,佛教称人死之后去受的三种苦难。楚痛:极度的痛苦。慈放舍:慈悲地施舍。 【赏析】 《颂六十二首·其五十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此诗为讽喻诗,讽刺了那些不珍惜亲情而只顾眼前享乐的人,指出他们不懂得将来会有什么苦处
正邪乖明昧,善恶异相征。 大慈降梵志,乘空各变形。 六千俱舍执,七众各休祯。 邪徒虚抗志,鍱腹浪求名。 身子多才智,陵化照机庭。 四辩无不可,六通奋英情。 乘权摧异见,伏邪同幽冥。 自知荧光劣,徒诤太阳精。 注释 1. 正邪:正义与邪恶。 2. 乖:背离。 3. 明昧:明亮和昏暗。 4. 大慈:极大的慈悲。 5. 梵志:佛教中的清净心志。 6. 乘空:超越空间。 7. 六千俱舍执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六情无福志,四摄启幽心。 - 六情:佛教用语,指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感受。 - 无福志:没有福气和目标。 - 四摄:佛教的四种摄受方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 启幽心:启发内心深处的思想。 2. 俭约避人物,偃息慕山林。 - 俭约:节俭,不奢华。 - 避人物:避开世俗的人和事。 - 偃息:休息,安卧。 - 慕山林
诗句释义 1. 善恶自相违,明暗不同止 - 善恶自相违:描述的是事物之间存在对立关系。在这里,“善恶”可能是指善行与恶行的对立,而“自相违”则强调了这种对立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内在固有的冲突。 - 明暗不同止:意味着光明与黑暗、清晰与混乱等对立面并没有一个共同的终点,它们各自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没有交集。 2. 圣人悯迷徒,乘机入生死 - 圣人悯迷徒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全诗共四十二句。其译文如下: 枢机巧对辩,善诱令心伏。八水润焦芽,三明启瞽目。来问各不同,酬答皆芬郁。冀舍四龙惊,亦除二鼠逼。意树发空华,心莲吐轻馥。喻此沧海变,譬彼庵罗熟。妙智方缛锦,词深同雾縠。善学乖梵爪,真言异鍱腹。 注释: - 枢机:指关键,比喻重要的事物。 - 善诱令心伏:善于引导使人心服口服。 - 八水润焦芽:用八个水源滋润焦枯的幼苗。 -
【注释】 金躯(指佛身):指佛像。遗散骨:指佛像的遗骸。宝塔:佛教中供奉佛像的地方。 十塔:佛寺中有十座佛塔,这里泛指寺庙。终成:最后建成。八万兴:指建造了八万座佛寺。 珠盖灵光变:佛殿上有琉璃瓦盖顶,光线变化如彩虹。刹柱吐芙蓉:佛殿的柱子上雕刻着莲花。 朝雾露:清晨的露水。晓:黎明时。灵徵:神兆、征兆。红霓:指彩虹。相映发:相互辉映。风摇响和钟:风吹动寺院中的铜钟发出悦耳的声音。响和钟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爱网:指痴迷于网络。 - 结心暗:指内心被网络所迷惑,看不到真实的东西。 - 贪痴:指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和贪婪。 - 背智明:指忽视知识和道德的重要性。 - 慧炬:比喻智慧之光,照亮心灵。 - 愚盲:指愚昧无知。 - 顽戆:指固执己见,不通世故。 - 未开萌:指种子尚未发芽。 - 慕高友:指仰慕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 神英:指超凡脱俗、智慧非凡之人。
注释: 眷属多孜扰,染著乱心神——家眷众多,纷扰不断,扰乱了我的心绪。 亲疏未可定,何得偏憎怜——亲戚疏远还是亲近,我怎能因此而偏爱或讨厌呢? 干城无片实,渴鹿诤焰尘——像没有一块砖石的城墙一样空虚,如同口渴的鹿在争抢火焰般虚幻的尘埃。 息心上空响,废念心真源——让心灵休息下来,才能听到真实的心声;放弃杂念,才能领悟到真理的源头。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庭琐事的厌倦之情。首句“眷属多孜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