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前万里月,窈窕碧峰孤。
江上自浓淡,云间疑有无。
行人穿乱树,落日界平芜。
伫立有真意,阴阴鸟自呼。

【赏析】:

这是一首咏山水的诗。诗人在楼前看到万里无垠的月,远望江上山色浓淡相间,云层间似乎有无之境。行路者穿行于乱树之中,日落之时,视线所及尽是平芜。诗人伫立凝思,有真意在心。鸟鸣声声,阴阴一片。

“远山”二字,总括全篇,为全诗定下基调。“楼前万里月”,写远景。“窈窕碧峰孤”,写近景。“楼前”二字,点出题面中“山”,而“万里月”一句,又使读者联想到王维《汉江临泛》中的名句“江流天地外,山翠接云中”。两句诗写诗人所见,由大处着笔,写楼前之月,万里之遥,碧峰之孤。“楼前万里月”一句,不仅写出了月色的辽阔、明净,而且使人感到月亮高悬在夜空中,与群山相映成趣,显得格外明亮,令人心旷神怡。这一句是全诗的总领,它概括了下面三句对远山的具体描绘。“窈窕”“碧峰”二语,既写出了山的高峻、秀丽,又使人感到山之幽深、神秘。“窈窕碧峰孤”五字,是诗人用词造句的典范。“窈窕”一词,既形容山高峻秀美;又暗含着山之空灵、缥缈;“碧峰”二字,既是实写山色,又含有诗人感情色彩。“孤”字,则给人以清冷之感。这五个字的运用十分精当,它既表现了山的秀丽雄健,也表现了山的空灵、清冷。

“江上自浓淡,云间疑有无。”两句诗紧承上两句写远景。“江上自浓淡”一句,以江上景色来衬托山之高峻、秀丽。“自浓淡”三字,既写出江水流动不息的特点,又表现出江水之宽、阔、深、远。“自浓淡”,是诗人对江水的拟人化描写。“江水”本无情之物,却能“自浓淡”,这就把江水写得有情有致,仿佛江水本身具有一种无穷无尽的韵味。这一句是全篇的第二句,它承上启下,为下面的写江景作了铺垫。“云间疑有无”,是写近景。“疑”字,既写出了云的变幻莫测,又写出了云的虚无缥缈。“有无”二字,既写出了云之变化,又显出了云之空灵、缥缈。“云间疑有无”五字,既写出了山的空灵、清静,又表现出诗人心情的恬静、闲适。此句也是全篇的第三句,与第一句遥相呼应。从“楼前”到“江上”,“从远山到近水”,从“窈窕”到“浓淡”,“从孤到有”,“从无到疑”,一气呵成,结构严密而又自然流畅。

“行人穿乱树,落日界平芜。”两句诗紧承上两句写远景和近景。“行人穿乱树”一句,以行人穿树的情景来衬托山之幽静、空灵。“乱树”二字,既写出了树木枝叶繁茂,又表现出行人穿行于林海之中的曲折蜿蜒,给人一种迷离恍惚之感。同时,还使人感受到山间的寂静、冷寂、幽寂,从而突出了山的空灵、清静。“落日界平芜”,一句中“落日”二字,既写出了夕阳西下的景象,又使人感觉到夕阳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界平芜”三字,既写出了太阳落山时,整个大地被夕阳照得金黄一片,也暗示着行人已走过许多地方,进入了山中;“平芜”二字,既写出了平地广阔无边的草地,又给人一种苍茫之感。这一句是全篇的第四句。“落日界平芜”,既是实写眼前所见景色,又是虚写心中所感之情。

“伫立有真意,阴阴鸟自呼。”两句诗紧承上两句写远景和近景。“伫立有真意”,是说诗人伫立在山巅之上,凝望着眼前的一切景物,沉思着什么;“阴阴鸟自呼”,是说鸟儿在山林上空盘旋飞翔,发出悦耳的叫声。这两句诗既是写景,又是抒情,通过写诗人的观景和听鸟声的动作,来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和思想。

这首诗是一首咏山水之作,诗人以“楼前万里月,窈窕碧峰孤”两句开篇,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面,将读者带入一个遥远宁静的世界。接着“江上自浓淡,云间疑有无”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近景和远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而“行人穿乱树,落日界平芜”两句则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考。最后两句则是诗人伫立在山巅之上,凝望着眼前的一切景物,沉思着什么。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