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注解】

老先生:指作者的前辈。南山公:即王山人,是作者的先世。

【赏析】

《大龙湫记》,为宋文同(苏轼之兄)所撰。文同在北宋宣和年间,因作诗讽刺时政得罪权贵,被削职流放。他在流放途中经过江西吉安,曾游览过大龙湫。他写的这篇记,就是追述这次游历的情况。文章虽短小,但写得生动形象,感情真挚,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开头两句:“先生之游于兹也,自谓得西山真趣。”这是说,老先生到这裹来游历,自以为找到了西山的情趣了。“自”字是强调语气的词,表示说话者对老先生的钦仰和推崇。“西山”,指的是庐山。因为庐山多奇峰、怪石、幽壑、秀水,所以人们常用“西望西山”或“登高望远,首出南徐”(《晋书·王羲之传》)等语来形容游山的乐趣。

三、四句:“其观大龙湫也,如登泰山而小鲁矣。”这两句是说,站在大龙湫边,环顾四周,觉得它比登上了泰山还要渺小些。泰山,在山东。这里用比喻手法,写大龙湫的景色,使人产生雄伟磅礴的印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

五、六句:“其下临大江而大快也。”这两句是说,站在大龙湫下面,面对着滔滔大江,感到心胸开阔,畅怀舒泰。“快”,是指精神爽快的意思。

最后两句:“盖游乎其间而不知其所止矣。”意思是说,在大龙湫中游玩,不知不觉地到了终点,也就是到达目的地了。“不知其所止矣”,说明游兴正浓,兴致勃勃。

整篇记叙虽然简单,但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他的美学观点。他认为自然美是无限的,应该去尽情欣赏。从这种看法出发,他赞美大龙湫的景色,认为它比泰山小,比大江宽,使人“不知其所止”,表现出一种豪迈、开朗的性格。因此,这篇记虽短小,却富有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