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无诗做好春。春光却又恼诗人。溪头举目暗伤神。
杨柳官桥人迹绝,杏花歌馆烧痕新。相期何处避兵尘。
《浣溪沙·早春》赏析
朱彝尊的《浣溪沙·早春》以其清丽脱俗、含蓄蕴藉的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词中描绘了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景象,但诗人的心情并未随之欢愉,反而充满了忧愁和无奈。
词的开篇“乱后无诗好作春”,表达了作者在战乱之后,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无力。春光虽美,却又撩人愁绪,让人心生伤神。这里的“春光”不仅是大自然的景色,也隐喻着战乱带来的破坏与混乱,以及人们在和平年代难得的宁静与和谐。
“春光却又恼诗人”,将诗人的情绪推向高潮。春风虽然美丽,却如同无情的折磨者,让诗人感到痛苦。这种对比,既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也反映了战乱对人们心灵的巨大冲击。
尽管心中有万千愁绪,诗人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之中。“溪头举目暗伤神”,他的目光投向远方,似乎在寻找一丝安慰和希望。这句中的“暗伤神”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最后一句“相期何处避兵尘”,则透露出诗人的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他希望能找到一处可以远离战争纷扰的安宁之地。这种愿望虽然美好,但现实却总是让人感到无奈。
整首词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结合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一个战乱之后的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这首词成为了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