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蟾半露,惊乌三匝,城上漏水乍滴。微凉已透潇湘簟,还见小帘摇砌,淡灯垂壁。夜色迢迢人睡去,正想到、山阳吹笛。做弄得、客里文园,病后更无力。
还是秋期过了,鸣蛩窗户,又对新诗相忆。片云天外,数峰江上,几误湘灵瑶瑟。叹流光过眼,宋玉多情共今夕。沧浪兴、扁舟客与,醉帽飘萧,亭皋清望极。
【赏析】:
此词为庚辰年七夕节所作,时卫立礼任临川县主簿。词中写七夕夜晚的景物和心情,抒发了作者客居异乡、怀念友人的情怀,以及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慨。全词以“清蟾”“惊乌”“城上漏水”等景起兴,勾勒出一幅凄清孤寂的夜景图。接着由景及人,抒写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情。最后又宕开一笔,借景生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词情景交融,含蓄蕴藉,婉丽清秀,别具一格。
上片起首三句,先从时间写起。“清蟾半露”,指初夜时分,月亮刚露出一半,天将亮未亮之时。此时正值农历七月十四,正是一年中最明亮的时刻。“惊乌三匝”,指乌鸦已飞了三圈,天色渐亮。“城上漏水”,指漏壶里的水已滴落了一夜,此时正滴滴答答地响个不停。这三句描写的时间是七夕之夜,即农历七月初六日晚上,地点在临川县城上。“微凉”“潇湘簟”二句,写夜深人静,室内外气温都很低,而室内的竹席也因微凉而透出了寒意。“摇砌”,是摇动着台阶。“淡灯垂壁”,是说灯影摇曳,映在墙壁上。“夜色迢迢人睡去,正想到、山阳吹笛。”这两句是写自己因思友而入梦后的情景。“人睡去”三字用得极妙,说明主人公已经睡熟了,而且睡得非常沉。“正想到”三宇说明他正在做梦,梦见友人山阳,并在那里吹笛子,那悠扬的笛声似乎仍在耳边响起。
下片换头三句,写主人公梦中所见。“做弄得”、“客里文园”二句,意思是说做弄得如此狼狈的样子,只好作客于文园(即汉末文学家蔡邕曾建文园)了。“病后更无力”,是因为久病之后,身体十分虚弱。这三句是说由于生病,加上旅途劳顿,所以显得有些狼狈不堪。“还是秋期过了,鸣蛩窗户”,这两句是说秋去春来,又是一年过去了,但窗前的小虫还在不停地鸣叫。“又对新诗相忆”,是说自己又对着新写的诗篇想起友人了。“片云天外,数峰江上,几误湘灵瑶瑟。”这几句是说天上飘浮的一片云彩,江面上的几座山峰,都像有灵气一样,好像都在弹奏着瑶瑟(古代一种弦乐器),使人陶醉。“叹流光过眼,宋玉多情共今夕”两句是说感叹时光匆匆如流水般逝去,而如今只能与宋玉一起在这月光下共度良宵。“沧浪”二字承“流光”而来,是说浩浩长江之水在月光下波涛滚滚,激荡不已。“扁舟客与”二句是说自己乘船漂泊,像一位游子一样在外漂泊不定,而友人则可以安居在家,过着闲适的生活。“亭皋清望极”,是说站在亭台上眺望远方,直到视野所能达到的最远的地方。这一句是说自己在亭台上远眺,直到视野所能达到的最远处,但仍然没有看到友人的身影。“亭皋”二字承“清望”而来,是说在亭台上远眺,直到视线所能及的最远处。“清望极”三字既点出了“亭皋”的所在位置,也写出了作者此时的心境。
下片收尾二句是说自己虽然身在亭台之上,但仍然无法看到友人的身影,不禁叹息起来。“沧浪”二字承“亭皋”而来,是说自己在亭台上远眺,直到视线所能及的最远处;而友人却可以安居在家,过着闲适的生活。“醉帽飘萧”,是说自己戴着一顶帽子,飘飘洒洒地行走着。“亭皋”二字承“醉帽”而来,是说在亭台上远眺,直到视线所能及的最远处;而友人却可以安居在家,过着闲适的生活。“亭皋清望极”,是说在亭台上远眺,直到视线所能及的最远处;而友人却可以安居在家,过着闲适的生活;而自己却只能在外面漂泊不定,过着无定的流浪生活。“亭皋”二字既点明了亭台的具体位置,也写出了作者此时的心境。
这首词以七夕为题,通过主人公的梦境,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词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眼前实景又有想象之景。这种丰富的意象使整首词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同时,通过对主人公梦境的描写,也展现了他的孤独感和无奈感。这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读来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