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药枇杷林,秋阳满山泽。
不知林间风,吹花堕巾帻。
道心政散浪,野性非颇僻。
不有孤桐琴,何以寄远客。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①第一句“晒药枇杷林”意思是在晒药材的时候,来到了枇杷树荫下,诗人用“晒药”点明自己当时是在为道士晒制药材。

②第二句“秋阳满山泽”写太阳的光辉把整个山野都照得灿烂耀眼,仿佛整个大地都在沐浴着这温暖的阳光。

③第三句“不知林间风,吹花堕巾帻”的意思是不知道那阵阵秋风,会吹落什么花,掉到头上的头巾上。

④第四句“道心政散浪,野性非颇僻”是说自己虽然身处山林却无道行,野性难改。这里的“野性”和“颇僻”是指作者不拘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性格特点。

⑤第五句“不有孤桐琴,何以寄远客”中的“孤桐琴”,指的是只有一把桐木做的古琴。这里说没有这样的琴,又怎么能把远方的客人寄托呢?表明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答案】

译文:

我来到枇杷树下,为葛石泉道士晒药材。阳光照耀着山野,遍地都是灿烂辉煌。不知道一阵风来,会吹落花瓣落在我的头巾上。道人修行的心志已经涣散,野性的性情难以改变。没有一把桐木制作的乐器,怎能把远道而来的朋友寄托?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834年(唐文宗开成七年),此时诗人正在长安应试,与好友李频、郑谷一起参加科举考试。这首诗就是诗人在长安时所写,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首联写景,“晒药”二字交代了诗人的身份和活动目的;“枇杷”二字点明了季节;“秋阳”“山泽”二字描绘了秋日阳光普照、山水明澈的美景。

颔联直抒胸臆,抒发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慨情怀。“道心”二字概括了作者的心境;“野性”二字揭示了作者的个性,即不随流俗、不受约束的特点。

颈联进一步抒写诗人内心的苦闷,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失望。“散”、“僻”二字写出了作者心境的变化过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对诗人的影响,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的傲岸性格。

尾联以设问的方式结束全诗,既是对友人的慰问,也是对自己处境的自我安慰,既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也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