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起,鸿雁来。遥传苏武讯,直过李陵台。万里关山和月度,几行书字拂云开。
群飞远浦凫鹥乱,阵落平沙鸥鹭猜。自是随阳向南去,非关避雪待春回。
数声惊起闺中怨,夫在边头何日见。水长天远若为情,月下停砧泪如线。
【注释】朔风:北风。鸿雁:候鸟,每年秋天南飞,春天返回。苏武:西汉人,汉武帝时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后获释回国,为昭帝所重。李陵:东汉大将,曾与匈奴单于战而败,兵败投降,武帝责其不守信义。关山:指边远的关塞山河。几行书字拂云开:意思是书信写得很长,好像可以和云朵接触一样。群飞:大雁群飞。阵落:像军队一样分布开来。随阳向南去:随着阳光向南飞。非关避雪待春回:不是躲避大雪才等春天到来。数声:形容雁叫的声音很响。惊起闺中怨:雁叫声惊醒了闺阁中的妇女。夫在边头何日见:丈夫在边关什么时候能回家?水长天远:意思是相隔得很远。若为情:为了什么感情呢?停砧:停止敲打着木制的砧石,即捣衣。泪如线:眼泪像线一样流下。
【赏析】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无名氏创作的组诗作品。本篇写闺妇怀念征夫的怨情。
诗的前半部分从女主人公的视角出发,通过描写秋景、雁声、雁影、雁阵以及雁归的传说故事,烘托女主人公对征人的思念;后半部分则从男主人公视角来写他的思妇,表达了他内心的苦闷与无奈。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感人,意境高远开阔。
诗的开头两句点明了时令是深秋九月,“朔风”、“鸿雁”点明节序;“遥传”“直过”点明距离之遥远。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藏波澜。因为“鸿雁”,历来有“传书”的说法,所以诗人一开头便说:“遥传苏武讯”,意谓雁儿将苏武的消息带到了这里。“直过李陵台”,则表明雁儿越过了李陵的坟墓。苏武、李陵都是汉朝的名臣,他们曾被诬陷为“汉奸”,遭到汉武帝的严惩。苏武被留在大漠十九年,始终没有屈服;李陵也不肯向匈奴称臣投降。诗中用“遥传”和“直过”这两个动作来表示女主人公听说了有关他们的传闻,而且这些传闻都是正面的,因此她对他们充满了敬意和期望。
接下来四句,诗人把笔墨集中在雁儿身上。“万里关山和月度”,意思是说它们在万里之外,越过重重关山,越过皎洁的月光(月亮是古代诗歌常用的意象),终于来到了这里。“几行书字拂云开”,意思是说这些雁儿在空中排成队列(队形),仿佛是在挥动着手中的书卷(书卷也是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掠过了天空的云彩。“群飞远浦凫鹥乱,阵落平沙鸥鹭猜”,意思是说这些雁儿飞得又快又远,水面上的野鸭、江鸥都看不清楚它们的队形了。“自是随阳向南去”,意思是说它们一定是跟着太阳的方向向南飞去的。
诗的下半部分,诗人开始从男主人公的视角写他的思妇。前两句写雁儿的叫声,“数声”二字,写出了雁儿的叫声非常响亮,连闺阁中的妇女都能听见。“惊起闺中怨”三字,则写出了闺阁中的妇女听到雁儿的叫声之后的反应,她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醒了,纷纷抱怨起来。“夫在边头何日见”二句,表面上说的是丈夫还在边疆,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里来。实际上这是妻子埋怨丈夫,埋怨他没有及时回家来团聚,埋怨他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
最后四句则是从丈夫的视角写他的思妇。“水长天远若为情”,意思是说水越来越长,天越来越远了,我到底在为什么事情而烦恼啊?“月下停砧泪如线”,意思是说明月下的捣衣石上挂着泪水,就像一条细细的丝线。这一句既是对前面所写思妇的直接回应,又是对整个事件的深化和拓展。
整首诗构思巧妙,语言简炼,情景交融。诗人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以雁传书来象征夫妻之间的通信,以雁南飞来象征征人在边关的戍守,以雁北去来象征征人在家乡的思乡之情。这些意象都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