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甲第连云起,驰道迢迢直如矢。香雾满城飞毂来,千门万户东风里。
路入甘泉御气通,楼开丹凤霞光紫。玉阶朝觐响瑶珂,仙仗传呼凤辇过。
柳拂龙旗露犹湿,交衢双舞鸣鸾和。上林春早啼莺乱,渭水秋深落叶多。
岂知一旦繁华歇,禾黍离离将奈何。有客有客长安道,衣裘尘满愁难扫。
旅怀欲寄雁不来,富贵翻怜故乡好。君不见长安道上多虎狼,常恐行人度关早。

【注释】

1.长安:今西安。甲第:指高官显贵的住宅、府第。

2.驰道:皇帝车马所走的大道。

3.香雾满城飞毂来:香气弥漫全城,车轮滚动如飞。

4.东风里:春风拂面。

5.甘泉:汉武帝时宫名。

6.丹凤:汉代宫殿名。

7.玉阶:玉石砌成的台阶。朝觐:古代官员上朝拜见君主。

8.仙仗:神仙般的仪仗。传呼:传递口令。凤辇:皇帝的车驾。

9.龙旗:帝王之旗。露犹湿:露珠未干。

10.交衢:十字路口。双舞鸣鸾和:鸾鸟相和之声。

11.上林:汉代皇家园林,位于长安城北。春早啼莺乱:春天早到,黄莺在树上啼叫不停。

12.渭水:流经长安城的河流。秋深落叶多:秋天来临,树木落叶很多。

13.禾黍离离:形容田野荒芜,庄稼收割后长满了野草。

14.衣裘:衣服。尘:尘土。

15.旅怀欲寄雁不来:想借鸿雁捎带我的思念,却得不到回应。

16.富贵翻怜故乡好:虽然富贵荣华,但更珍惜故乡的美好。

17.君不见长安道上多虎狼:你难道不知道,长安道路上有许多猛兽和恶人。

18.常恐行人度关早:常常担心行人误入关口,遭受伤害。

【赏析】

此诗为《长安古意》之一,是一首描写唐代长安(今西安)繁华景象和人民生活的作品。诗中通过对长安城内外不同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长安繁华生活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揭示了长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首句“长安甲第连云起”,描绘了长安城内高官显贵的宅邸连绵不断,如同云层一般壮观。这一句展现了唐代长安城市的繁荣和富庶。接着,诗人用“驰道迢迢直如矢”来形容长安大道的宽阔和笔直,象征着国家的强大和统一。同时,也暗示了长安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第三句中,“香雾满城飞毂来”形象地描绘了长安城内香气浓郁的景象,以及人们纷纷赶路的情景。这既体现了长安城的繁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程度。而“千门万户东风里”则进一步强调了长安城的广阔和人口众多的特点。

第四句“路入甘泉御气通”,描述了一条通往皇宫的道路——甘泉道,它象征着皇权的重要通道,也暗示了长安城的政治地位。而“楼开丹凤霞光紫”则通过建筑的描绘,展现了长安城的壮丽和辉煌。

第五句“玉阶朝觐响瑶珂”,则表现了人们在玉阶前的朝拜场景,以及清脆悦耳的脚步声。这一画面既展示了长安城的文化氛围,也反映了人们对皇帝的敬畏之情。最后一句“仙仗传呼凤辇过”,则以神仙般仪仗和皇帝的车队为背景,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气氛。

诗中的美景背后却隐藏着危机。第六句“柳拂龙旗露犹湿,交衢双舞鸣鸾和”描写了长安街头的热闹场景,但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人民的苦难。而第七句“上林春早啼莺乱,渭水秋深落叶多”则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长安城内外的贫瘠与荒凉。

最后两句“岂知一旦繁华歇,禾黍离离将奈何”则是对长安未来命运的担忧和感慨。这里,作者通过对比长安昔日的繁华与现在的萧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而尾联“有客有客长安道,衣裘尘满愁难扫”则再次强调了长安城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这首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唐代长安的繁华景象,更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矛盾和危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社会现象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叹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这种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使得《长安古意》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