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愚间异,曲直丛林,清浊事急难分。多少无知,开口信意胡荤。鹓□呼为斥鴳,把灵椿、唤作朝菌。便假饶,是随何陆贾,辩正无门。
牛缺谩施仁义,想肩吾锁目,自昧天真。摸象盲夫,昼夜晓甚明昏。玉罄权为煮料,把瑚琏、假作齑盆。最苦处,爨瑶琴烹羽,误杀麒麟。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风格特点及主题的理解。解答此题,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结合注释和相关背景进行分析赏析即可。
“贤愚间异,曲直丛林,清浊事急难分。”诗人以“贤”与“愚”,“曲”与“直”,“清”与“浊”来区分事物的性质或行为的好坏。这是对事物的一种简单而笼统的划分。
“多少无知,开口信意胡人。”这里的“胡人”指代那些不懂事理的人或事物。“开口信意”,即毫无根据地乱说一气。这里指的是一些无知识或不明事理的人对某些事情胡乱评论。
“鹓□呼为斥鴳,把灵椿唤作朝菌。”这是用典的方式对“贤”与“愚”,“曲”与“直”,“清”与“浊”进行进一步的说明。鹓鶵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它有五德:一日仁义,二曰礼智,三日圣知(圣明),四曰勇力,五日刚毅(坚强)。因此,被古人奉为贤鸟。《庄子·逍遥游》中曾提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菌是一种短命的小菌类,它只生活在春夏之交;蟪蛄是一种寿命只有五天的蝉。这两种小生物都是短命的,所以说朝菌和蟪蛄。这里诗人以两种不同的生命现象来比喻“贤”、“愚”的不同。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手法,指出人们往往以偏概全,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真相。
接下来诗人写到“便假饶,是随何陆贾,辩正无门。”这里“随何”、“陆贾”是汉代的两位著名辩士,他们善于辩论,但有时也会陷入困境。诗人用“辩正无门”来形容他们的困境。
“牛缺谩施仁义,想肩吾锁目,自昧天真”是说牛角缺虽然施行仁义,但仍然不能达到目的。诗人认为牛角缺没有悟到“天机”,所以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肩吾”“腹吾”是道家的两位隐士,他们都主张顺应自然。“自昧天真”是说这些隐者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诗人认为即使是牛角缺等人施行仁义,也无法达到目的。
“摸象盲夫,昼夜晓甚明昏。”“摸象”是指摸到了大象的身体,但看不到大象的整体面貌。比喻只看到了部分,而没有看到整体。“盲夫”是指眼睛瞎了的人,比喻那些没有见识的人。诗人认为像摸象盲夫这样的盲目之人,即使整天不停地看也看不清事物的真相。
“玉罄权为煮料,把瑚琏假作齑盆。”诗人在这里又引用了两个典故来说明问题。一个是《庄子·让王》中所说的“钟鼓之音,不比宫商;官商之声,不比平仄”。意思是钟鼓的声音并不比宫商和谐,宫商的声音也并不比平仄更动听。另一个是《韩非子》中提到:“今之所谓慧者,皆以其耳目见世之变,而后知其类者也。”意思是现今所谓的聪明人,都是在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看到世界的变化之后,才能看出其中的规律。诗人用这两个典故说明,有些人总是自以为是,喜欢根据自己的感觉去评价事物的真假是非,而实际上他们所说的话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最后两句“最苦处,爨瑶琴烹羽,误杀麒麟。”诗人用“爨”字来代表烧火做饭的动作,用“瑶琴”来代表乐器,用“烹羽”来代表烹调鱼虾等食物。诗人用“误杀麒麟”来形象化地说明“错用人才”的结果。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典故说明了一些人的浅显、片面和自以为是的错误做法,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评。
【答案】
示例:
声声慢
贤愚间异,曲直丛林,清浊事急难分。多少无知,开口信意胡人。
鸳𫛩呼为斥鴳,把灵椿,唤作朝菌。便假饶,是随何陆贾,辩正无门。
牛缺谩施仁义,想肩吾锁目,自昧天真。摸象盲夫,昼夜晓甚明昏。
玉罄权为煮料,把瑚琏,假作齑盆。最苦处,爨瑶琴烹羽,误杀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