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壑高堂上,烟霞眼底清。
向来曾寄迹,老去未忘情。
茅屋苍林掩,藤崖白道萦。
远峰云际直,孤嶂水边横。
宿雨分浓澹,斜阳闪晦明。
折梅惊雪坠,倚竹待风生。
岭断炊烟补,沙回甃岸倾。
杂花浮野意,飞瀑送溪声。
妇馌欣鸠唤,儿耕感犊鸣。
揽衣随处坐,曳杖有时行。
拄笏曾招爽,投簪每惧盈。
他年著书乐,应不愧虞卿。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勃。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的逐句释义:

  1. 岩壑高堂上,烟霞眼底清。 (岩壑指的是山岩,高堂指的是高大的房屋,烟霞是指云烟和彩霞,眼底指眼睛所见之处)
  • 释义:在山岩和房屋的高处,云雾缭绕,视线所及之地都显得格外清晰。
  1. 向来曾寄迹,老去未忘情。 (向来表示从前,曾寄迹表示曾经居住或生活,老去表示年纪增长,未忘情表示对过去的生活依然怀有感情)
  • 释义:我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心中依然怀念着这里的生活与景色。
  1. 茅屋苍林掩,藤崖白道萦。 (茅屋指的是简陋的房屋,苍林是指茂盛的树林,藤崖是缠绕的岩石,白道是白色的路径)
  • 释义:简陋的茅屋被茂密的树林遮挡着,蜿蜒的山路在白色的岩石上缠绕。
  1. 远峰云际直,孤嶂水边横。 (远峰指的是远处的山峰,云际直是直插云霄的意思,孤嶂是孤立的山峰,水边横是指横跨在水面上的山峰)
  • 释义:远处的山峰直插云霄,而周围的山峰则横跨在水流之上。
  1. 宿雨分浓澹,斜阳闪晦明。 (宿雨指的是昨夜的雨水,浓澹是指深浅不一的样子,斜阳是指太阳倾斜时发出的光线)
  • 释义:昨夜的雨水使得天空显得层次分明,而随着太阳西斜,光线变得明亮起来。
  1. 折梅惊雪坠,倚竹待风生。 (折梅是折断梅花的动作,雪坠是指雪花从空中飘落,倚竹是靠在竹子旁等待风吹动)
  • 释义:当梅花被折断的时候,雪花纷纷落下;我靠在竹子旁边等待风的到来。
  1. 岭断炊烟补,沙回甃岸倾。 (岭断是指山岭断开,炊烟补是说炊烟在断开的地方重新连接起来,沙回是指沙子回到了原来的位置,甃岸倾是指河岸因为受到冲击而倾斜)
  • 释义:山岭之间的炊烟在断开的地方重新连接起来了,而沙子也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河岸因为受到冲击而倾斜。
  1. 杂花浮野意,飞瀑送溪声。 (杂花是指各种各样的花朵,浮野意是指这些花朵在野外自由生长,飞瀑是指瀑布的声音)
  • 释义:各种各样的花朵在野外自由生长,而瀑布的声音仿佛在为它们伴奏。
  1. 妇馌欣鸠唤,儿耕感犊鸣。 (妇馌是妇女在田间劳作,欣鸠是喜悦地呼唤着,儿耕是孩子们在田间耕作,感犊是感受到了牛儿的叫声)
  • 释义:妇女们在田间辛勤劳作,感到非常高兴,而孩子们也在田间耕作,感受到了牛儿的叫声。
  1. 揽衣随处坐,曳杖有时行。 (揽衣是指提起衣服来坐下,曳杖是指拖着拐杖走路)
  • 释义:我常常在各处坐下来休息,也会拖着拐杖行走。
  1. 拄笏曾招爽,投簪每惧盈。 (拄笏是指手里拿着笏板(古代官员的权杖),曾招爽是指曾经享受到清凉的感觉,投簪是古代官吏辞职的一种方式,每惧盈则是担心自己会因为过度劳累而身体不支。)
  • 释义:曾经在炎热的夏天里感受到清爽的气息,而现在却担心自己因为过度劳累而身体不支。
  1. 他年著书乐,应不愧虞卿。 (着他是指将来,虞卿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著书乐是指写作的乐趣无穷无尽,不愧虞卿则是说这种乐趣足以让他自豪,不辜负虞卿这样的贤人。)
  • 释义:将来写作的乐趣无穷无尽,这样我就能够自豪地说,这种乐趣足以让我自豪,不辜负虞卿这样的贤人。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隐居生活中的种种细节,表达了作者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人对于自然的赞美和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人通过对山峦、树木、道路、流水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美丽的山水画卷。同时,诗人还通过描写人物的活动,如妇女耕作、儿童放牛等,展现了隐居生活的真实场景。这些细节的描述不仅使画面更加生动,也使诗人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在诗歌的最后两句,“他年著书乐,应不愧虞卿。”更是点明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他认为隐居生活中的快乐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只有亲自体验过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因此,他决心要通过创作来表达他对隐居生活的理解和热爱。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