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北山下,修篁夹林阴。
客来澹忘言,稍觉清我心。
酷暑尚可避,酷吏不可禁。
迹绝畏途辙,凉飙散尘襟。
却嗟避名者,犹恨山未深。
为言暑与吏,纵酷何能侵。
【注释】
避暑:乘凉。北山:指庐山。修篁(huánɡ):竹林。夹(jiā):环绕。林阴:竹林的树荫。澹忘:淡漠、忘怀。清我心:使我心境宁静。酷暑(chú)尚可避,酷吏不可禁:夏天炎热还可以躲开,但酷刑吏却难以躲避。迹绝畏途辙(zhé):足迹消失而畏惧的道路也消失了。凉飙(biāo)散尘襟(jīn):清凉的风儿把人的心情吹得清爽了。飙:旋风。尘襟:尘俗之心。却嗟避名者,犹恨山未深:只是叹息那些躲避名誉的人,仍然对那山林没有厌倦。为言暑与吏,纵酷何能侵:说说夏天和官吏,纵容酷刑又怎能侵害。为言:说来;为:是。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759年(唐玄宗天宝八年)夏日所作,当时他正在江西一带漫游作客。这首诗写诗人在山中避暑时的情景,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强烈不满,表达了诗人渴望洁身自好、保持清白的思想感情。全诗意境开阔,格调清新,风格俊爽。
开头两句写诗人到庐山北山去避暑。“避暑”二字,表明作者游山之旨。“北山”点明地点,使人想起“匡庐奇秀甲江南”(王安石《题西太一峰》)的诗句来。“修篁夹径”,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客来”,点出游人。“澹忘言”,是说客人来到山中,连说话都忘了,因为环境太美。“稍觉”句承上而来,意思是:稍稍感到清凉的风儿吹拂着自己,使自己的心胸为之宁静。
第三四句,从环境描写转入抒情议论。“尚可避”、“不可禁”,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酷暑和酷吏的罪恶。“迹绝”两句,进一步抒写作客心情的变化。“畏途辙绝”指僻远的地方已经无人涉足,“凉飙散尘襟”则说明自己的心境变得格外清爽了。
末两句由写景转向议论。“却嗟避名者”,即感叹那些躲避名利的庸俗之徒。“犹恨山未深”,是说虽然自己已到了山里,但还没有找到真正隐居的地方,因而仍不能彻底摆脱世俗的干扰。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谋反而下狱,后获释东归。从此以后,他过着流离颠沛的生活,到处奔走,求官无门。直到晚年,才在成都浣花溪畔草堂定居下来;此后又移居夔州(今四川奉节),继续过着隐居生活。杜甫的诗篇,大多表现了他对时代和现实的深切关怀。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