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刘进士,天赋俊逸才。
堂堂校书郎,琢句如琼瑰。
相逢一夜语,持论无尘埃。
苍髯丑道士,骨瘦撑枯柴。
痴坐默以哂,二子不足排。
等闲指石鼎,共赋聊摅怀。
冥心运巧思,下笔神鬼哀。
二子技渐穷,道士方咍咍。
叠出险怪语,不自人间来。
更阑烛见跋,炉火成寒灰。
诗成各假寐,鼻息声如雷。
曙光己不见,莫挽仙踪回。
明朝语昌黎,叹服称奇哉。
雄文照千古,事迹不可埋。
龙眠画入神,写意兼形骸。
厓翁秘之久,寄赠来金台。
披图再玩味,使我昏眸开。
精神俨如在,恨不吾同侪。
长歌续遗响,清风绕茅斋。

【注释】

道友:道教的朋友;黄石崖:《太平广记》卷四八五引《仙传拾遗》:“唐李渤,字子余,元和中为江州刺史。……有道士在黄石下得一鼎,因名之,曰‘黄石鼎’。” 校书郎:官名。掌管经籍文献。 琼瑰:美玉。《楚辞·招隐士》:“佩结桂、蕙兮,芳椒柏、菌若。”“琢句如琼瑰”,是比喻文句的华美。《晋书·陆机传》:“(陆)机少以才秀人伦见遇,而喜为奇作,文多浮浅,号为“陆赋”。” “二子”:指作者和李伯时(李公麟)。 冥心运巧思:专心思索。《庄子·养生主》:“匠石运斤成风”。“冥心”即专心。 二子技渐穷:指李伯时画技已到极点。“技渐穷”即技艺达到高峰之后难以再上。 道士方咍咍:道士嘲笑李伯时画技不高。“咍咍”是笑的样子。 寒灰:烧尽了的灰烬。 曙光己不见:黎明时分天边已经没有光亮。 语昌黎:向韩愈请教。昌黎,韩愈的字。韩愈当时任吏部侍郎兼集贤殿学士,是当时文学界的权威人物。

【赏析】

本诗是一幅题画诗,通过描绘一幅画的内容及其寓意来表达诗人对画家李伯时的赞赏之情。全诗分前后两段,先写李伯时画中的意境,后写自己的观感。

起首两句赞美李伯时画艺高超:“道友黄石崖寄惠李伯时所画石鼎联句图诗题其后。美哉刘进士,天赋俊逸才。堂堂校书郎,琢句如琼瑰。”这里说,李伯时把黄石崖的画送给了刘进士,刘进士欣赏之余,题了这首七绝给李。诗人称赞刘进士和李伯时的才华。“校书郎”,官名。掌校勘典籍。“琢句如琼瑰”,意思是他们的文章写得象白玉一样美好。“琼瑰”,美玉,这里代指美好的文章。

三、四两句,诗人又进一步描绘画面:“相逢一夜语,持论无尘埃。苍髯丑道士,骨瘦撑枯柴。痴坐默以哂,二子不足排。”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写画面:两个书生与一个苍老丑陋的道士相遇,谈论着诗文。他们争论不休,但谁也驳不倒对方。这两句诗表现了书生们的才华横溢。

五、六两句,又描绘出另一个画面:“等闲指石鼎,共赋聊摅怀。冥心运巧思,下笔神鬼哀。”诗人想象李伯时在这幅图中,指点江山,吟咏诗句的情景:“他一边吟诵诗句,一边用手指指着石鼎,仿佛在诉说着他的胸怀。”在这里,诗人把画中的意境与画外之意联系起来,表达了自己对李伯时画艺的赞赏之情。

七、八两句,又描绘出另一幅画面:“二子技渐穷,道士方咍咍。叠出险怪语,不自人间来。”诗人描绘出书生们渐渐无法继续吟咏,而道士则在一旁嘲笑他们的窘相。“叠出险怪语”,是说书生们的诗句越来越离奇古怪。“不自人间来”,是说这些诗句不是从人间所能得到的。

九、十两句,诗人描绘出另一幅画面:“更阑烛见跋,炉火成寒灰。诗成各假寐,鼻息声如雷。”夜深了,蜡烛的火焰映照着李伯时的脸,他睡着了。诗人也睡着了,他的呼吸声象雷鸣一般响彻在静寂的夜晚。

十一、十二两句,诗人描绘出最后的场面:“曙光己不见,莫挽仙踪回。明朝语昌黎,叹服称奇哉。”天亮了,诗人醒了过来。他感叹再也看不到那美丽的画面,也不愿去追寻那位神仙。第二天,他将这首诗献给了韩愈:“明朝语昌黎,叹服称奇哉。”“昌黎”,是韩愈的官衔。韩愈当时任吏部侍郎兼集贤殿学士。诗人向韩愈请教画艺,并得到韩愈的称赞。

十三、十四两句,诗人再次赞颂李伯时:“雄文照千古,事迹不可埋。龙眠画入神,写意兼形骸。”诗人赞叹李伯时的诗文流传千古,他的事迹永远铭记人们心中;同时称赞李伯时的画作达到了神妙的境界,既写意又逼真。“龙眠”,指宋代画家李迪。《图画见闻志》:“宋李公麟,善画墨竹,世谓之李龙眠。”龙眠画入神,写意兼形骸,就是说他的画作既写意又逼真。最后两句诗表明诗人对李氏画艺的极高评价:“厓翁秘之久,寄赠来金台。”诗人说,这位道家高人一直藏着李伯时的这幅画,现在将它寄给了韩愈。韩愈收到画后十分高兴,他把它挂在金台上欣赏。

整首诗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李伯时画中的意境以及书生们的形象生动地勾画出来,表现出了对李氏画艺的高度赞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