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思紫阳翁,功德不下禹。
平生五人伦,叔世一天柱。
海岳久亭毓,二仪厚付与。
高明挂秋月,精细破毫缕。
举目无荀杨,浑身是伊吕。
百年嗣程邵,千载承邹鲁。
直上接勋华,益远益不御。
本原无不见,支派自循序。
遂令天叙秩,有目得再睹。
建绍乾淳间,三纲散无主。
仇雠操太阿,利欲浸九土。
鞠躬上文石,谆谆正心语。
欲起君以雷,滂沱洗寰宇。
圣心不见答,浩浩翠烟去。
当时听其言,何但报千古。
廓清草莱辟,栉沐疮痍愈。
奕奕万世规,百年遽如许。
天意竟莫回,地气不可迕。
但留四部书,万世开尧禹。
深翠隔荒台,寥落招魂具。
夜半读中庸,横空挟风雨。

【注释】

朱文公:指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紫阳翁:指朱熹,紫阳是他的号。禹:大禹,夏朝的开国君主。叔世一天柱:指朱熹在宋代为官,辅佐朝廷,有如天柱一样的重要支撑作用。海岳:山岳,喻指国家的重镇。亭毓:培养、培育。二仪:指天地。秋月:比喻朱熹学问精深。荀杨:荀况和杨雄,古代两位著名的学者,此处借指朱熹。伊吕:伊尹和吕尚,古代两位著名的宰相,此处借指朱熹的德行。程邵:程颐,北宋著名哲学家。邹鲁:邹国(今济宁)和鲁国(今曲阜),古代两个重要的诸侯国,此处借指南宋。勋华:功勋与华美。本原:根本,根源。支派:分支。天叙秩:上天的安排次序。有目:有眼睛的人,这里指人们。建绍:创立和继承。乾淳:指宋高宗赵构的年号,干道和淳熙,这里泛指宋高宗时期。仇雠操太阿:指岳飞抗金,操持武器,用其力量。九土:九州大地。鞠躬:恭敬的样子。上文石:向上呈献意见。谆谆:诚恳的样子。正心语:端正心意的话语。欲起君以雷:想激发皇帝的威势,如同雷霆。滂沱:大雨倾盆,形容声势浩大。圣心:皇帝的心肠。翠烟:青烟,这里用来比喻人离去后留下的印象。报千古:报答千秋万代。廓清:廓大清理。草莱:野草丛生的土地,引申为混乱的社会。辟:治理。奕奕:光辉灿烂的样子。万世规:世代相传的规则。地气:地理环境。忤(wǔ):逆行。四部书:儒家四经,即《易》、《诗》、《书》、《礼》。《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朱熹将其与《大学》合编为四书,并作注解。深翠:浓密的绿树。隔荒台:在荒凉之处建立学校。招魂具:招魂用的器具,这里指招集人才。夜半读中庸:深夜里诵读《中庸》。横空:冲破云霄。挟风雨:伴随着风云雷电的力量。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第一句“朱文公”,直接点明了诗人自己的身份,即朱熹的后代。第二句“尝思紫阳翁”,诗人回忆了朱熹的伟大事迹和崇高品格,表达了对朱熹深深的崇敬之情。第三句“功德不下禹”,进一步强调了朱熹的伟大地位,认为他的功德甚至超过了古代的大禹。第四句“平生五人伦”,诗人回顾了自己在一生中所遵循的五伦准则,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伦。第五句“叔世一天柱”,诗人将自己比作在乱世中撑起一片天的支柱,表示自己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第六句“海岳久亭毓”,诗人感叹国家的山川秀美孕育了优秀的人才,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第七句“二仪厚付与”,诗人认为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一份子,应该承担起保护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第八句“高明挂秋月,精细破毫缕”,诗人赞美了朱熹的学问高深莫测、细致入微的特点。第九句“举目无荀杨,浑身是伊吕”,诗人表示自己虽然不是圣贤之辈,但仍然秉承着他们的理想和信念。第十句“百年嗣程邵,千载承邹鲁”,诗人希望自己能够继承朱熹的精神,为社会做出贡献。第十一到十七句是对朱熹一生经历的回顾和总结,包括他的政治生涯、学术成就、人格魅力等方面的内容。第十八句“直上接勋华”,诗人表示自己立志要追随朱熹的足迹,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第十九句“益远益不御”,诗人认为自己的道路将会越来越远,但也更加坚定了前行的决心。第二十句“本原无不见”和第二十一句“支派自循序”分别表达了诗人对朱熹学说传承和发展的自信以及对个人行为规范的重视。第二十二句“遂令天叙秩”和第二十三句“有目得再睹”分别描绘了朱熹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第二十四至二十七句是对朱熹一生影响和贡献的具体描述,包括他对儒学的发展、对教育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最后八句则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美好愿景和个人的人生追求。

这首诗通过歌颂朱熹的伟大精神和卓越成就,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前的民族精神。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境界和卓越的文化素养,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