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谢村路,却访义桥营。
妖骨埋荒草,秋风洗复腥。
青山不改色,红树远含情。
当日闻风鹤,俱疑是晋兵。

谢村

舟行谢村路,却访义桥营。

妖骨埋荒草,秋风洗复腥。

青山不改色,红树远含情。

当日闻风鹤,俱疑是晋兵。

译文:
在这条通往谢村的路上,我们乘坐船只前行,最终来到了义桥营。
那些被埋在荒草中的骸骨,在秋风的吹拂下,又重新散发出了腥臭的气味。
尽管青山依旧保持它原本的颜色,但那些红树远远地似乎隐藏着深深的情感。
当年我听到风中传来的鹤鸣声,都怀疑是不是晋朝的军队回来了。

注释:

  • 谢村: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西北,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时所居之地。
  • 义桥营: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西郊。
  • 妖骨:指死去的战死将士的尸骨。
  • 荒草:形容草丛荒芜,野草丛生。
  • 秋风:指秋天的凉风。
  • 青山:指的是山。
  • 改色:改变颜色。
  • 红树:红色的树木,这里指秋天的树叶变红。
  • 当日:当时。
  • 闻风鹤:听到风吹过树林发出的声响。
  • 俱疑:全都以为。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流寓谢村时所作。当时,杜甫因避乱而流落至此地,与友人相会。诗中描述了他在谢村的所见所感。首句“舟行谢村路,却访义桥营”,描绘了诗人乘船前往谢村,并特地拜访义桥营的场景。第二句“妖骨埋荒草,秋风洗复腥”,则形象地展现了战死者的遗骸和荒草之间的对比,以及秋风扫荡后的惨状。第三句“青山不改色,红树远含情”,表现了大自然的恒久与生命的哀愁。最后两句“当日闻风鹤,俱疑是晋兵”,则通过想象昔日风中的鹤鸣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战争的忧虑。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诗人对生命、历史和自然的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