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来倚剑立苍茫,谁在筹边策最良。
捕贼五更唐李愬,挥戈万众汉云长。
烽烟满接城楼近,鬼火寒穿石径荒。
多少材官雕羽箭,不知何日殪天狼。
和周霁海吴镇抚诗三首就呈李伯传明府
愁来倚剑立苍茫,谁在筹边策最良。
捕贼五更唐李愬,挥戈万众汉云长。
烽烟满接城楼近,鬼火寒穿石径荒。
多少材官雕羽箭,不知何日殪天狼。
注释
- 愁来: 形容诗人因国事而忧愁的心情。
- 苍茫: 广阔的、模糊不清的样子。
- 筹边: 筹划边防事务,制定防御计划。
- 捕贼: 指捕捉盗贼,保护国家安宁。
- 唐李愬: 唐朝时期的李愬,以智勇双全著称,曾平定淮西之乱。
- 汉云长: 汉昭烈帝刘备的字号“云长”,这里比喻英勇善战的将领。
- 烽烟: 古代边防报警用的烟火,用来报告边境发生的事。
- 鬼火: 一种像鬼一样的火,常在夜晚出现,可能是由易燃物质燃烧产生。
- 材官: 负责制作兵器的官员或士兵。
- 雕羽箭: 用雕花装饰羽毛制成的箭矢,箭身精美。
- 殪天狼: 杀死了天空中的狼,这里比喻消灭了敌人。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感。首句“愁来倚剑立苍茫”描绘了诗人因国事而感到忧虑,紧握着剑站立在茫茫的天地之间,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不安和焦虑。紧接着的诗句“谁在筹边策最良”提出了一个问题,是谁能够提出最佳的边防策略来保卫国家。接下来的两联进一步展开这种担忧:“捕贼五更唐李愬,挥戈万众汉云长。”通过提及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如唐代的李愬(捕贼)和汉代的云长(关羽),诗人表达了对忠诚勇敢将领的敬仰以及对国家安全的深切期望。最后两句“烽烟满接城楼近,鬼火寒穿石径荒”则是对战争场景的真实描写,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混乱,以及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还展示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