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何皛皛,中庭积繁霜。
天风下河汉,万里流玉光。
羽衣四三人,各乘白凤凰。
笙响发空际,游云高驰翔。
无缘执霞佩,揽结双明珰。
愿托月中桂,终古有馀芳。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然后结合注释与题目要求等,逐一分析诗歌的意境、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

首联“寒夜何皛皛,中庭积繁霜”:在寂静的寒冷之夜,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庭院,地上积满了厚厚的白雪,这是何等清冷的景象啊。

颔联“天风下河汉,万里流玉光”:夜幕降临,天上的银河倒悬下来,像一条白色的长河,流光溢彩,照亮了大地,那银白的光芒,犹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颈联“羽衣四三人,各乘白凤凰”:在这美丽的月夜,有四位仙女身穿洁白的衣裳,她们乘着祥云飞来,各自驾着一只白凤凰。

尾联“无缘执霞佩,揽结双明珰”:可惜我们没有仙缘,无法披挂上那缀满珍珠的霞佩,也没有办法把明亮的装饰品揽在一起,只能仰望那高远的明月。

【答案】

译文

寒夜何其清亮明亮,中庭积雪如山;夜深人静,天上银河倒悬,万里冰封银装世界,多么美妙的景象!

仙女们身着羽衣,手挽白凤,纷纷驾临人间;她们乘着祥云飞来,各自驾着一只白凤凰;那银白的翅膀,闪着耀眼的光芒。

可惜我们没有仙缘,无法披挂上那缀满珍珠的霞佩,也没有办法把明亮的装饰品揽在一起;只可仰望那高远的明月。

赏析

《杂诗七首》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这是一组写仙境生活的五言绝句,通过描写仙女们乘白凤飞来的场景,表现了作者对仙人的向往。此组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韵味醇厚。

前两首以写景开篇。首句“寒夜何皛皛”,写冬夜的清冷。“何皛皛”,形容词语重叠,用来形容“寒夜”的清冷,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中庭积繁霜”,“繁霜”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积”。这句的意思是说,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庭院中堆满了积雪,如同铺上了一层白茫茫的地毯,让人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清凉、寂寞之感。次句“天风下河汉”,写天空中银河倒悬,流光溢彩的景象。“下河汉”,动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方向,即银河倒悬于高空之中的意思。“万里流玉光”,银河中的星光闪烁着晶莹的光华,宛如无数颗晶莹剔透的玉石在夜空中流淌,美不胜收。后两句写仙女们乘白凤飞来,她们穿着洁白的衣服,手挽白凤,来到人间。“羽衣四三人”,形容仙女们的服饰华丽、美丽,而“四人”、“三鸟”则形象地表现了仙女们人数之多,形态各异。

第三首进一步描写这些仙女们乘坐着祥云飞到人间,分别乘着一只白凤凰的情景。“羽衣”“白凤”“白凰”都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这里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仙女们比作天上的仙人,写出了她们的美丽和高贵。

第四首写仙女们来到人间以后的情景。她们在月光下翩翩起舞,但她们并没有佩戴任何饰物,因此只好空手而归。“无缘执霞佩”,意思是说她们没有仙缘,无法披挂上那缀满珍珠的霞佩。这里的“霞佩”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作“执”。接着,她们又伸手去摘取天上的明月,想把它揽在手中,但因为自己并没有仙缘而不能做到。这里的“双明珰”是指明月,也是名词作状语。“揽结”是动词短语作目的状语,说明摘取明月的目的。最后,她们只好仰头望着高高的明月,感叹自己的命运是多么的凄凉。

最后一首都写仙女们在人间欣赏美景的情景。前两句“游云高驰翔”,写他们乘祥云在空中飞行,尽情地欣赏周围的美景。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云当成人来写,生动地表现出云彩的动态美,令人赏心悦目。后两句“无缘执霞佩”,意思是说他们没有仙缘,无法披挂上那缀满珍珠的霞佩,也没有办法把明亮的装饰品揽在一起。“无缘执霞佩”和“揽结双明珰”是动词短语作补语,说明他们未能达到目的的原因。

整组诗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和谐。诗人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然界的美好景观描绘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同时,他还善于借助神话传说中仙人的形象和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