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毫拔月出句吴,分赠多应进贡馀。
筵阁校经资检讨,管城锡号自中书。
九重纶綍曾参赞,三辅英雄藉荐除。
今日茅斋陪砚席,且供铅椠沐方诸。
谢易之自京回遗余文物七品各赋律诗一首
霜毫拔月出句吴,分赠多应进贡馀。
筵阁校经资检讨,管城锡号自中书。
九重纶綍曾参赞,三辅英雄藉荐除。
今日茅斋陪砚席,且供铅椠沐方诸。
注释:
霜毫拔月:比喻文笔如刀削,锋利无比。
句吴:指句容,古县名,在今江苏句容市。这里是说,谢易之从京城回来时,把一些文物送给了作者。
分赠:分别赠送。
进贡馀:指朝廷所赐的财物。
筵阁:指官署内宴会的场所。
校经:校勘典籍。
检讨:官名,明清时期指掌理文渊阁书籍的官员。
管城: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之一有“谁家屋上乌,安得尔来归”句,后人以“管城子”为读书人所居。
中书:古代中央官署名。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于门下省置政事堂,设宰相、中书、门下三省。唐代沿置,中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仆射,下设中书舍人,掌草制诏敕。
九重:指皇帝的宫禁。
纶綍:丝帛,泛指文书。
曾参赞:曾参是西汉人,曾任丞相,后被罢免。这里是借喻谢易之的官职和才能。
三辅:汉代郡名。汉武帝置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称为三辅。这里代指长安。
茅斋:简陋的书房。
铅椠:铅刀剑等锐利之物,用来磨墨,这里代指笔墨。
沐方诸:洗笔砚。沐,沐浴;方诸,盛水的器皿。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诗人对友人寄来的文物表示感激,并就其赠物作赋咏唱,以示感谢之意。全诗结构谨严,层次分明,遣词用典,富有情趣。
开头两句写诗人收到友人的馈赠,并表达了自己对此物的珍爱之情。“霜毫拔月”,形容文笔犀利,锋利无比。“分赠多应进贡馀”,表明这些文物并非来自官府的赏赐,而是友人的私赠。这里的“进贡”一词,既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意,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友谊之深。接下来两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对这些文物的喜爱之情。“筵阁校经资检讨”,意指这些文物能够丰富自己的书房,使书房更加雅致;而“管城锡号自中书”,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文物的珍视之情,认为它们如同管城侯的印章一样珍贵。
中间四句则是对友人的赠物进行具体的赞美。前两句“九重纶綍曾参赞,三辅英雄藉荐除”,意为皇帝的御旨曾经赞誉过友人的才华,而友人的英雄事迹也被推荐给了朝廷。这里使用了两个典故:“参赞”指协助帝王处理政务;“三辅”则是指长安地区的三个重要区域。诗人通过对这两个典故的运用,不仅赞美了友人的政治才能和英雄本色,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敬佩之情。后两句“今日茅斋陪砚席,且供铅椠沐方诸”则是对诗人自己书房环境的描绘,以及自己对这些文物的珍视之意。
最后两句则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他深知这些文物并非来自朝廷的赏赐,而是友人的私赠,因此深感愧疚。但是,他又将这些文物视为珍宝,视为对自己才学的提升和进步的助力。同时,他也将这些文物视为友情的象征,表示自己将珍视这段友谊,并将其传承下去。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诗人通过对友人的赠物进行赞美和感激,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对友情的重视。同时,他也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文化传承和文化教育的深刻理解。整首诗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真挚的情感表达,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