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恢制度,台阁任儒臣。
昔预联镳客,今为避路人。
拔茅言在耳,迁木句伤神。
奔走情无赖,西风起问津。

【解析】

题干要求“逐句释义”“关键词注释”,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先解释诗句,然后结合注释内容分析,最后再赏析。

本诗前四句是诗人对景梁御史寄语。首句写清朝制度恢宏,台阁任儒臣;次句写自己昔年与景梁交游,今已避世不仕;第三句写拔茅言在耳,迁木句伤神,表明他心系国事,但因避嫌而不得参与政事;第四句写自己奔走无赖,西风吹起,却不知该去何处寻求援助。末两句是诗人对景梁御史的勉励。

“清朝”:指清代朝廷。清朝初年曾恢复明制,设置内阁和六部等机构。“台阁”:指中央的官府。“任儒臣”:指朝廷任用儒士为官吏。

“昔预联镳客”:过去曾经同骑一马,结伴同行的朋友。“今为避路人”:现在已变成避路的陌生人。“联镳”:并驾齐驱。

“拔茅言在耳”:拔起茅草的话仍在耳边回响。“迁木句伤神”:把木头迁移的话使人伤心。“拔茅”:拔取茅草,喻指拔擢贤才。“言在耳”:话还在耳边。“迁木”:移树,比喻提拔人才。“伤神”:令人伤感,忧愁。“情无赖”:感情无所依托。“西风”:秋风。古人认为秋风凄切,有感秋意。“起问津”:起身询问渡口。“问津”:泛指打听消息或求助。

【答案】

寄景梁御史

清朝恢制度,台阁任儒臣。

昔预联镳客,今为避路人。

拔茅言在耳,迁木句伤神。

奔走情无赖,西风起问津。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景梁御史的,表达了他对景梁的关怀和勉励之意。首联点出主题,指出了清朝制度恢弘,台阁任儒臣这一现状;颔联回忆当年与景梁交游、共同参政的情景;颈联抒发了对景梁的关切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自己的无奈;尾联则以景梁为例,鼓励景梁积极进取,早日实现抱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