岧峣鹫岭梵王城,秋气平分宝界清。
火宅久居心独苦,云林初识眼增明。
禅关已被猿参透,仙洞谁教鬼凿成。
惭负半生泉石约,暂来偷暇洗尘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
“岧峣鹫岭梵王城”,鹫岭:山峰;梵王:指古印度的佛国——天竺(今印度首都新德里)。梵王城:即天竺。鹫岭梵王城指佛教圣地天竺,是诗人游历灵山时所见的第一景。鹫岭高耸入云,梵王城在山顶上建有寺庙,香火鼎盛,僧人诵经声此起彼伏,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秋气平分宝界清”,宝界:佛家用语,指国土。意思是说,在这深秋时节,山中气候宜人,空气清新。
“火宅久居心独苦,云林初识眼增明。”火宅:《涅槃经》中说:“如我等众生,常为生死所牵绊,犹如火宅中之象。”火宅喻人世间纷扰烦杂之事,比喻尘世的烦恼与纷争。云林:指山林。这里借代诗人所游之处的灵山秀色,暗喻佛门净土的清静超脱境界。
“禅关已被猿参透,仙洞谁教鬼凿成”,禅关:佛寺门前的石阶。猿猴:能通人性的动物,善于攀援树木,攀缘绝壁。禅关已为人知,猿猴自然也能知晓。仙洞:指灵山的山洞,传说中有仙人居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灵山的佛寺门前的石阶早已被猴子知道,那神仙居住的仙洞口也早已被人发现。表达了诗人对灵山的向往之情。
“惭负半生泉石约,暂来偷暇洗尘缨”,愧:惭愧。泉石约:古人相约以山水为伴。缨:帽带,这里指文人的冠带。意思是说,惭愧自己没有尽到与友人约定好一起游览灵山的诺言,趁着这难得的闲暇时光,来洗刷一下心中的尘埃。
赏析:
《游灵隐》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已经59岁,他由夔州移居成都草堂。杜甫晚年流寓成都,生活比较安定,心情较为舒畅,因此他经常游赏成都周围的名山胜水,写了许多有关山水田园的诗篇。《游灵隐》就是其中之一。
全诗首联描绘了灵山的秀丽景色,颔联描写了诗人在灵山的感受,颈联表现了诗人对灵山的赞美之情,尾联抒发了诗人未能尽情欣赏灵山美景而感到遗憾的情感。
首联“岧峣鹫岭梵王城,秋气平分宝界清”是说灵山高耸入云,是佛教圣地天竺(今印度首都新德里)所在,山势雄伟壮丽,山上香烟缭绕,僧人诵经的声音此起彼伏,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颔联“火宅久居心独苦,云林初识眼增明”则是说因为长期居住在尘世之中,所以内心总是充满烦恼;然而当诗人初次来到灵山之时,他的内心却变得清净明朗起来。
颈联“禅关已被猿参透,仙洞谁教鬼凿成”则是说灵山的佛寺门已被猴子熟知,神仙住的地方也被人们发现了。
尾联“惭负半生泉石约,暂来偷暇洗尘缨”则是说诗人惭愧自己没有尽到与友人约定好一起游览灵山的诺言,借着这次难得的机会,来洗涤一下自己的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