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锡违萧水,风帆向武林。
海红秋树远,江黑暮钟深。
云起通香气,潮来合梵音。
亦知无住著,随处得安心。
诗句释义
1 杖锡违萧水:使用拐杖行走在萧县的河流之上。”杖”是走路时依靠的工具,这里用来象征行动;”锡”可能指的是僧人使用的法器或法号;”萧水”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泛指萧县附近的水域。
- 风帆向武林:乘着船帆向武林方向行驶。”武林”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杭州的武林地区,因为杭州靠近钱塘江,而钱塘江是杭州的标志性地理特征。
- 海红秋树远:远处的海边红色树木显得十分遥远。”海红”是一种红色的植物,可能指的是某种红色的果实或者花朵,这里的海红可能是指海边的红叶或红果。
- 江黑暮钟深:傍晚时分江水显得漆黑,钟声深沉。”黑”在这里用来形容夜色中江水的深色调,”暮钟”可能指的是傍晚寺庙中敲钟的声音。
- 云起通香气:天空中的白云飘动,带来了一种香气。”香气”通常与花、果等自然物体相关联,这里的香气可能指的是自然界的气味,如花香、果香等。
- 潮来合梵音:当潮水涌来时,伴随着佛教梵音。”潮”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海浪,”梵音”指的是佛教诵经的声音。
- 亦知无住著:也明白不住于物欲之中。”亦知”表示对某种状态的认识或理解,”住”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附着或停留,”无住”则意味着不停留、不依附于任何事物。
译文
手持佛杖离开萧县的水道,乘着风帆向武林方向驶去。
海上的红色树叶随着秋天的离去而逐渐变得遥远,江面因天色渐暗而显得更加黑暗,寺庙里的钟声深沉而悠扬。
空中飘浮的白云似乎带来了大自然的气息和香气,潮水涌来时,伴随着佛教的颂赞之声。
我也明白,对于世间万物,我们不应该执着留恋,应该超脱于物欲之外,找到内心的安宁。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旅行的热爱和对佛法的向往。诗中的“海红”、“晚钟”、“潮声”等自然元素,以及“风帆”、“武林”、“禅意”等人文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描写,不仅展示了旅途中的美景,更通过对这些美景的感悟,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宇宙和佛法的深刻理解。
诗中“亦知无住著”一句,更是体现了诗人的高远境界。在这里,“无住”并不是真的否定了一切物质的追求,而是提醒人们要超越世俗的欲望,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这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