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上初残柏子香,鸟声帘外已斜阳。
碧山过雨晴逾好,绿树无风晚自凉。
芳岁背人成荏苒,好诗和梦落苍茫。
求羊何不来三径,门掩残书满石床。
夏日漫书
诗人黄溍笔下夏景绘卷
- 诗作原文呈现
- 枕上初残柏子香,鸟声帘外已斜阳。
- 碧山过雨晴逾好,绿树无风晚自凉。
- 芳岁背人成荏苒,好诗和梦落苍茫。
- 求羊何不来三径,门掩残书满石床。
- 译文解读
- 第一段:夜半的香气残留着柏木燃烧的味道,窗外的鸟儿已经唱响了夕阳的余歌。
- 第二段:连绵的青山在雨水过后显得格外清新美丽,绿树沐浴在微风中,夜晚也显得格外凉爽宜人。
- 第三段:年华流逝,人们常常感叹时光匆匆,好诗如同梦境一般飘渺不定。
- 第四段:为什么羊儿不来我们这小径散步,门前的书页堆积如山,显得有些杂乱。
- 注释详解与诗意阐释
- 诗句中“柏子香”指的是燃烧过的柏木发出的香味,通常用于驱虫,这里可能暗示着一种安静而幽雅的氛围。
- “斜阳”则描绘出一幅夕阳西下,鸟鸣声中的宁静景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 描述“碧山过雨晴逾好”,意味着经过一场雨后,山色变得更加鲜亮,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
- “绿树无风晚自凉”则是说没有风的情况下,绿色植被散发出自然的凉意,让人感到舒适。
- “芳岁背人成荏苒”,“芳岁”可能指的是美好的岁月,而“背人”可能是指孤独或寂寞。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
- “好诗和梦落苍茫”,这里的“好诗”可能指代作者自己创作的诗歌,而“梦落苍茫”则形容诗歌给人带来的迷茫或思考。
- 赏析与评价
- 《夏日漫书》是一首充满田园诗气息的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的自然风光和宁静的生活。
- 黄溍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比喻,使得这首诗充满了画面感和动态美。
- 诗中不仅描写了夏天的美好,也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 整首诗简洁而富有韵味,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 创作背景与时代意义
- 黄溍生活在元代,这是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黄溍能够通过诗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高尚情操。他的诗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也展现了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
- 历史影响与文化价值
- 《夏日漫书》作为黄溍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元代诗歌的表现形式,也为后世文人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同时,这首诗也传递了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精神,即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够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美好,这种价值观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