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慕栗里翁,颇复志耕耘。
偶入翰墨场,把笔学为文。
偃蹇独何成,喧啾浪云云。
念彼荷蓑子,穷年愧其勤。
【注释】 栗里:古地名,在今山东沂南县北。慕:仰慕。颇复:也,还是。志耕:立志耕种。翰墨场:指书房、文坛。偃蹇:形容人高傲自大的样子。
【译文】
我过去仰慕过一位名叫栗里的农夫,他也是立志要从事农耕的。
我偶尔也进到书房、文坛中去学习写作文章。
我自以为能文,可是却无人赏识,独自成家。
而那些忙于种地的人,一年到头辛勤劳作,却常常被风吹雨打。
我常想,那蓑衣荷笠的渔夫和樵夫们,终年辛劳,他们的生活比我们好得多,而我却常常感到惭愧。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二年(743),是作者晚年隐居鹿门山时所作。诗人以“连雨杂书”为题,抒发了对仕途的厌倦之情,表达了归隐田园的思想。
首句“昔日慕栗里翁”,诗人以栗里翁自况,表明自己曾向往过田园的宁静生活,但终究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二句“颇有志耕耘”,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有过的抱负,想要通过农耕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现实却让他深感失望,他发现官场上的权谋诡计远比田园生活更加复杂,于是便萌生了归隐的念头。
第三句“偶入翰墨场”,诗人进入书房、文坛中学习写作文章。这里的“翰墨场”指的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诗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也表达了他对仕途的不屑一顾。
第四句“偃蹇独何成”,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认为自己虽然才华横溢,但却无法得到认可,只能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这种孤独和挫败感使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最后一联“念彼荷蓑子”,诗人想到了那些忙于种地的人们。他们虽然辛苦劳作,但却经常被风吹雨打,生活并不幸福。相比之下,那些文人墨客的生活就显得悠闲自在多了,他们享受着清闲的时光和高雅的文化氛围。而自己却常常感到惭愧,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义务。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对照的方式,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社会责任和道德操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