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九月秋风凉,秋菊采采金衣黄。
近时丹丘出新意,却洒淡墨传秋香。
青城学士曾题藻,散落人间共传宝。
卷舒造化入毫端,回首东篱自枯槁。
东阳傅君心好奇,何处得此秋霜枝。
湖湘衲子远相贶,笔势迥与丹丘齐。
香英细蹙玄玉屑,老干拗断乌金折。
不随粉黛学时妆,自与幽人同志节。
渊明已逝屈子沉,晚香纵有谁知心。
感君画图三叹息,为君长歌楚天碧。

江南的九月,秋风已至,菊花盛开,金黄色的花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近来丹丘山的新意,却用淡墨描绘出秋天的芬芳。

青城学士曾题藻,散落人间共赏秋色。

卷展造化入毫端,回首东篱已是枯槁。

东阳傅君心好奇,何处得此秋霜枝。

湖湘衲子远相贶,笔势迥异丹丘齐。

香英细蹙玄玉屑,老干拗断乌金折。

不随粉黛学时妆,自与幽人同志节。

渊明已逝屈子沉,晚香纵有谁知心。

感君画图三叹息,为君长歌楚天碧。

【注释】

江南:指今江苏、浙江一带。

九月:指农历九月,秋季的开始。

秋菊:指菊花。

金衣黄:菊花的颜色像金子一样耀眼。

丹丘:传说中的地名,位于昆仑山北麓,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新意:新奇的想法或创意。

墨:这里指用黑色颜料绘画或书写。

藻:指植物上的叶子或者花。

香英:指花朵散发出的香气。

玄玉屑:形容花朵如黑色的玉石一样珍贵。

老干:指老树的枝条。

香英细蹙:指花的香气轻轻聚集在周围。

玄玉屑:比喻花朵如黑色的玉石一样珍贵。

屈子:屈原。

渊明: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

屈子沉:指屈原投江自尽。

晚香:指花朵凋谢后散发出的香气。

楚天碧:指楚国的天空呈现绿色。

【赏析】

这是一首以秋菊为题的诗。全诗通过描述一幅秋菊图卷,表达了作者对秋菊之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首句“江南九月秋风凉”,点明了时间、地点以及气候特征,为接下来的描写奠定了基础。接着,第二句“秋菊采采金衣黄”,描绘出了秋菊的金黄颜色和鲜艳的姿态,使人仿佛看到了一片金色的花海。

第三句“近时丹丘出新意”,提到了丹丘山这个地方,暗示了创作灵感的来源。而“却洒淡墨传秋香”则是对前一句的理解,即丹丘山的创作手法是用淡墨来表现秋菊的美丽,传达出一种淡淡的秋香。

第四句“青城学士曾题藻”,又回到了青城学士身上,可能是在讲述他曾经为菊花作过题词或画作。而“散落人间共传宝”则表明这些作品已经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珍视的宝物。

接下来的句子,第五句“卷舒造化入毫端”,进一步强调了画家们运用笔墨的技巧,将自然景观描绘得栩栩如生。第六句“回首东篱自枯槁”,则表达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即画家们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意境,使得画中的菊花也显得枯槁而不失生动。

接下来的句子,第七句“东阳傅君心好奇”,提到傅君对菊花的好奇心,可能是指他对菊花的喜爱和欣赏。第八句“何处得此秋霜枝”,则是在问傅君从哪里得到如此美丽的菊花枝条。第九句“湖湘衲子远相贶”,则是说湖湘地区的衲子(可能是指和尚)给傅君送来了珍贵的菊花枝条。第十句“笔势迥与丹丘齐”,则是说湖湘衲子的笔势与丹丘山的创作手法相媲美。

第十二句“不随粉黛学时妆”,意味着菊花不模仿其他花卉的妆容,保持其天然之美。第十五句“自与幽人同志节”,则表达了菊花与幽静的人相伴,共同度过时光的情感。

最后两句“渊明已逝屈子沉,晚香纵有谁知心”,则是对前文的总结。渊明(指陶渊明)已经去世,而屈原(指屈原)也已经沉江自尽。即使菊花的香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但是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内涵。

整首诗通过对秋菊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生命短暂、美好瞬间的感叹。同时,它也体现了作者追求自然、纯真和永恒之美的人生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