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伴秦人隐,桃源何处寻。
俯惭鱼在藻,仰羡雀投林。
未有丝生鬓,宁无血染襟。
回头望乡国,霭霭暮云深。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亮的次韵之作,模仿了唐代诗人田长卿的《次韵田长卿》的体裁和风格。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诗句解释:

  1. 欲伴秦人隐,桃源何处寻。
  • “欲伴秦人隐”:表示想要像古代隐居的人一样,寻找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 “桃源”: 指传说中的理想之地,即桃花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这里,它象征着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或自然状态。
  • “何处寻”:表示寻找这种理想之地的困难或不确定性。
  1. 俯惭鱼在藻,仰羡雀投林。
  • “俯惭鱼在藻”:表示低头看到水中的鱼儿,感到自己不如它们。
  • “藻”:水草,用来比喻水中的生物。
  • “仰羡雀投林”:抬头看到飞翔的鸟儿,羡慕它们的自由。
  1. 未有丝生鬓,宁无血染襟。
  • “未有丝生鬓”:表示头发已经白了,没有新的黑发出现。
  • “丝生鬓”:形容年老,白发如丝。
  • “宁无血染襟”:表示即使流血牺牲也不在乎。
  • “血染襟”:形容牺牲很大。
  1. 回头望乡国,霭霭暮云深。
  • “回望”:回头看,这里表达一种思乡之情。
  • “乡国”:家乡,这里可能指的是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
  • “霭霭暮云”:形容天色渐暗,云雾缭绕的景象。
  • “深”:形容云雾浓重,给人以深沉、忧郁之感。

译文:

我渴望像古人那样隐居,却不知道桃花源在哪里。
低头看到水中的鱼儿,我感到自己不如它们。
抬头看到飞翔的鸟儿,我羡慕它们的自由。
我已经老了,头发已经白了,没有新的黑发出现。
即使流血牺牲也不在乎。
回头望去,我看到家乡的暮云,天色已晚,云雾缭绕。

赏析:

这首诗是陈亮对田长卿《次韵田长卿》的模仿之作。通过模仿田长卿的风格和形式,陈亮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通过对比自己的衰老和鱼儿、鸟儿的自由,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同时,通过对家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不舍。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