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摇眼始暗,庚甲到知非。
菽粟价如土,我独忧年饥。
晨舂汗浃背,暮汲月在衣。
弛担长太息,数口将安归。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比如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等,然后再逐项加以判断。本题要求分析“齿摇”句中的“摇”字的含义及在诗句中的表达作用;第二问从炼字的角度鉴赏该诗句。第三问是赏析,答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齿摇”的意思是“牙齿摇动,眼睛开始昏暗”。这一句中,“齿摇”和“眼始暗”是并列关系,都是写诗人衰老的状态。“庚甲到知非”,庚年为金,甲年为木,金克木,故庚甲之岁,即指老年。“知非”就是认识到自己年老无知了。这句是说:牙齿动摇、眼睛开始昏暗是因为到了庚甲之岁而认识到自己年老无知了。
“菽粟价如土,我独忧年饥。”意思是“豆子和小米的价格就像泥土一样,我只担心年成不好,家里会饿死人啊”。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豆子和小米的价格比作泥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粮食价格飞涨,米价高达一石(10斗)换五匹绢,物价飞腾,百姓生活艰难的现状。
“晨舂汗浃背,暮汲月在衣。”“晨舂”(清晨舂米),“汲”(晚上提水)。两句互文见义,既写出了诗人辛勤劳动的辛苦,也反映了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辛,同时也暗示出粮食价格高涨的原因。
“弛担长太息,数口将安归?”意思是“放下担子叹息不已,几口之家又将何以为生?”这是全诗的结尾,也是诗人感情的高潮,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动荡不安、人民疾苦的生活的忧虑,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伤。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情况。
【答案】
译文:
牙齿摇动,眼睛开始昏暗,已经到了庚甲之年,知道老了啊。
豆子和小米价格飙升,如同泥土般低廉,只有我一个人担忧家里的饥荒问题啊。
清晨舂米,汗水湿透了脊背,夜晚挑水,月亮挂在衣襟上。
放下重担长长叹息,我们一家人将何以生存?
赏析:
这首诗以“齿摇”“眼始暗”“粟如土”三句开头,直抒胸臆,点明时世的艰险与个人命运的不幸。前两句写自己齿摇目暗,感叹衰老,并说明年高力衰的缘故是庚午之岁(庚午年是金克木的年份)。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齿摇”“眼始暗”是实写,而“庚甲到知非”则是虚写。庚年为金,甲年为木,金克木,故庚甲之岁,即指老年。所谓“知非”,就是认识到自己年老无知了。这一“知非”,既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也是对现实政治局势的清醒认识。“齿摇”与“眼始暗”这两个动词连用,使两个动作相互关联,从而表现出一种苍老憔悴的形象,使人感到悲凉。
颔联两句是说粮价贵得吓人,一升豆子五匹绢。作者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豆粟比土,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当时粮食奇贵的社会现象,反映出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作者没有直接描写人民的困苦生活,而是通过对粮食价格的描写来间接反映。这种写法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颈联紧承上两句而来,写诗人亲自下田劳作的场景。“晨舂”“暮汲”,时间上互文见义。“晨舂”说明黎明就起床去干活,“暮汲”说明天黑才回家。这两句话不仅表明诗人勤于耕作,而且反映出当时农民艰苦的生活状况,也暗示出粮食价格高昂的原因。
最后两句“弛担长太息”写诗人放下农具叹息不已,“数口”指一家老小。“将安归”是问句,含有无可奈何的意味。“长太息”一词,不仅表现出诗人的忧心忡忡,而且还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哀伤情绪。全诗语言朴素无华,却深刻细腻地反映了农民的疾苦,以及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