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肃子,草衣儒,居无室屋出无驴。
十年落魄走吴下,一日奋迅游天都。
自言袖有黄帝书,淮荒海盗及吴租。
大臣不讳省中木,法官交讥台上乌。
草衣言事不畏死,请剑欲斩崔司徒。
【注释】
留肃子:指留肃,字文远,东汉末年人,汉末群雄之一,为袁术所重。
草衣儒:指以草鞋为衣,穿儒服的儒者。
居无室屋:居住在没有房屋的地方。
出无驴:外出时没有车马。
落魄走吴下:在吴国(三国时期,孙权统治下的江东地区)流浪。
一日奋迅游天都:指在一天之内迅速赶到长安(当时京城)。
淮荒海盗及吴租:淮河流域荒乱之地,是强盗出没的地方,还有从吴国来的租税。
大臣不讳省中木:朝廷大臣对皇帝不避讳,直呼其名。
法官交讥台上乌:执法官吏在高台上讥笑。
草衣言事不畏死:用草衣作为衣服,不怕死亡,敢于直言进谏。
请剑欲斩崔司徒:请求拿剑来杀掉崔琰(字季珪),崔琰是袁绍手下的谋士,曾向曹操推荐荀彧、郭嘉等人。
【赏析】
《留肃子》是一首七言诗,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留肃的贫寒生活和豪放性格;后四句写留肃的壮志雄心和对当世黑暗腐败的不满与愤慨。全诗语言通俗流畅,风格明快,气势不凡。
留肃,字文远,东汉末年人,汉末群雄之一,为袁术所重。他以“草衣儒”自称,意即穿草鞋穿儒服的人。他居处简陋无房舍,出行无马车。十年间,他落魄流落到了吴国,在一天之内就迅速地赶往长安(当时京城)。
这首诗通过描绘留肃的贫寒生活和豪放性格,表现了他壮志未酬的不平之气和对当世黑暗腐败的不满与愤慨。
首两句:“留肃子,草衣儒,居无室屋出无驴。”这两句是说留肃穿着草鞋,身穿儒服,住在没有房子的地方,出门连一辆驴车都买不起。这里既写出了留肃的贫穷,也表现出他的豪放性格和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
第三、四句:“十年落魄走吴下,一日奋迅游天都。”这两句是对留肃经历的概括。十年时间里,他漂泊到了吴地(今江苏一带),一天之内就快速赶到长安。这里既表现了留肃的豪迈气概,也暗示了他胸怀大志,有一番作为。
第五、六句:“自言袖有黄帝书,淮荒海盗及吴租。”这是留肃对自己的自信和骄傲的陈述。他声称自己手中有黄帝的书,无论是淮河荒乱之地还是吴国的租税,他都敢去应对。这里既表现出他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和责任感,也显示出他不畏强权、敢于挑战的精神风貌。
第七、八句:“大臣不讳省中木,法官交讥台上乌。”这是对当时朝政黑暗腐败现象的揭露和讽刺。大臣们在皇宫里不避讳使用“木”字,而法官却在高高在上的台子上讥笑百姓。这些官员们只顾着自己的利益,却置百姓疾苦于不顾,这种腐败的现象令人发指。
整首诗通过对留肃的经历和性格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黑暗腐败现象的不满和愤慨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追求正义、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