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常山尾,高城下吾前。
按辔览形势,依依见全燕。
易水开前襟,飞狐连右肩。
遥想豪杰场,抚己增慨然。
薪人过我傍,一笑如相怜。
指城前问余,考古今几年。
沉思未及答,行歌入苍烟。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名篇的理解和默写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要求回诗句,然后把握诗歌内容、思想情感、重要字词的含义等,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默写。本诗共八句,重点字词有“常山”、“燕”等,考生要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如“经古城”应为“历古城”,“易水开前襟”应为“易水开前襟”,“薪人过我傍”应为“樵夫过我傍”。

所以答案是:

经古城

我行常山尾,高城下吾前。

按辔览形势,依依见全燕。

易水开前襟,飞狐连右肩。

遥想豪杰场,抚己增慨然。

薪人过我傍,一笑如相怜。

指城前问余,考古今几年。

沉思未及答,行歌入苍烟。

赏析:

诗人游历长城一带,在登临古城堡时,不禁发出感慨。他站在高处,放眼四顾,看到燕赵大地,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心中不由得生出一种悲凉之感。

第一句说诗人从“常山尾”(即恒山的南端)登上了长城的东端(即蓟县)。这里点明诗人是从北往南登上长城的。第二句说站在长城上瞭望,只见高高的城墙直插云天。第三句是说诗人凭栏远眺,看到了整个燕赵大地。这两句写诗人登上长城后的所见所闻。

“易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发源于河北省易县西境的军都山。传说古代有个名叫荆轲的人从这里出发去刺杀秦王嬴政,他告别乡亲时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句是说诗人从长城上放眼望去,看到了蜿蜒曲折的易水河,它像一条白色的长裙,在山峦之间飘荡。诗人用“开前襟”“连右肩”来比喻易水河的流长和宽阔。“左襟右肩”是古人形容河流宽广的意思。

第四句写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历史上的风云人物——燕国太子丹和战国末期的刺客荆轲。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而燕国的国土却日渐衰落,被秦国吞并,燕国百姓也饱受苦难。诗人面对这种景象,不禁生出了无限的感慨。

第五、六句写诗人进一步想到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们。他们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诗人由此想到了自己,觉得他们值得自己学习。

第七、八句写诗人在古城堡上徘徊,向过往的樵夫打听关于历史的问题,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得上来。最后诗人只好一边吟着歌谣,一边踏上归途。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长城上的所观、所思、所感,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