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云生几时,冉冉何所适?
岂无昆华高,路远嗟独力。
徘徊天中央,明月为颜色。
下有幽栖士,岁宴倚青壁。
朝饮涧下泉,暮拂松间石。
相对澹忘情,倒影寒潭碧。

孤云

孤云生几时,冉冉何所适?

岂无昆华高,路远嗟独力。

徘徊天中央,明月为颜色。

下有幽栖士,岁宴倚青壁。

朝饮涧下泉,暮拂松间石。

相对澹忘情,倒影寒潭碧。

注释:

  • 孤云:孤独的云。
  • 生:出现或产生。
  • 几时:什么时候。
  • 冉冉:慢慢地,慢慢。
  • 何所适:何处去。
  • 岂:难道,表反问语气。
  • 昆华:指昆仑山,这里指代高处,也指仙境。
  • 路远嗟独力:路途遥远而感叹自己独自一人。
  • 徘徊:游移不定。
  • 明月为颜色:月亮成为了颜色。
  • 下:指下面。
  • 幽栖士:隐居山林的隐士。
  • 岁宴:每年聚会。
  • 青壁:青绿的颜色。
  • 朝饮涧下泉,暮拂松间石:早上喝涧下的泉水,傍晚抚摸着松树间的石头。
  • 相对澹忘情:互相看着,心情变得淡泊而忘记了一切情感。
  • 倒影寒潭碧:倒映在寒潭中的月色清澈碧绿。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孤云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通过对孤云的形象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生活的态度。

诗人以“孤云”开篇,引出了诗的主题。接着,通过“生几时,冉冉何所适?”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孤云出现的时间和去向的好奇与疑问。这里的“几时”与“冉冉”都是对时间流逝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孤云出现时间的不确定感。同时,“何所适?”则表达了诗人对孤云去向的迷惑和期待。

诗人通过“岂无昆华高,路远嗟独力。”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感慨。这里,“昆华”指的是昆仑山,象征着高远的境界;“路远”则暗示了诗人独自前行的艰辛。诗人用“岂无”表达了对这种境界的羡慕和向往,但同时又用“路远嗟独力”表达了面对困难时的无奈和辛酸。这两句既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又揭示了他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人生困境的感悟。

诗人通过“徘徊天中央,明月为颜色。”两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图景。在这里,“天中央”指的是夜空的中心,象征着宇宙的广阔和深邃;“明月为颜色”则将月光比作色彩,赋予了它独特的美感。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自然景色的欣赏和赞美。同时,这也寓意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诗人通过“下有幽栖士,岁宴倚青壁。”两句,引入了另一个意象——隐士。在这里,“幽栖土”指的是隐居在山林中的隐士,他们过着清静的生活;“倚青壁”则形象地描绘了隐士们依傍青翠的山壁,享受着自然美景的情景。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敬仰之情。

再然后,诗人通过“朝饮涧下泉,暮拂松间石。”两句,描述了自己隐居生活中的日常活动。这里,“涧下泉”指的是山涧中的清泉;“松间石”则是指松林间的石头。诗人用“朝饮涧下泉,暮拂松间石”描绘了自己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珍惜。

诗人通过“相对澹忘情,倒影寒潭碧。”两句,表达了自己心境的改变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这里,“相对澹忘”意味着彼此之间的交流和陪伴让诗人忘却了世俗的情感;“倒影寒潭碧”则形象地描绘了月光在水中的倒影,呈现出清澈透明的美丽景象。这两句既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也寓意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求。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佳作,通过描绘孤云的形象和生活状态,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