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怜世间人,晚岁生恐怖。问之此何因?牵以物欲故。
孰知不得将?此理当自悟。云散月满怀,清风湛归路。
浮云道院诗二十二首,并引常怜世间人,晚岁生恐怖。问之此何因?牵以物欲故。
孰知不得将?此理当自悟。云散月满怀,清风湛归路。
【注释】
①常怜:常常怜悯。②晚岁:晚年。③恐:畏惧。④将:通“缰”,缰绳。⑤湛:深远。⑥归路:回家的路。⑦湛:深。
【赏析】
《浮云道院诗二十二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是一首五言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深深怜悯,对人间疾苦的深切关注,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首句“常怜世间人”,直接点题,表明了诗人对世间人的关注和怜悯。接着,诗人用“晚岁生恐怖”来表达世间人面临的困扰与恐惧。这里的“恐怖”,既指物质层面的困苦,也指精神层面的困扰。
中间两句“问之此何因?牵以物欲故”,进一步解释了“恐怖”的原因。物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过度追求和依赖物欲,却会导致人们陷入困境,产生恐惧。这里,诗人运用了反问的手法,引导读者思考这个问题,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最后两句“孰知不得将?此理当自悟。”则转向了对个人修行的思考。诗人认为,真正的解脱和理解,需要通过自我实践和领悟来实现。这里的“不得将”,可以理解为无法彻底摆脱或解决世间的困扰和恐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或逃避。相反,我们应该更加坚定地追求真理和智慧,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境界来看待世界和人生。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世间人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同时,也启示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被外界干扰所左右,坚持自我修行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