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壁起冲流,恍若巨鳌戴。
山有旧题名,岁久字刻坏。
岂无姓名存,仿佛年月载。
览此前人踪,徒为后人慨。
天气易寒暄,光阴倏明晦。
浩荡三日程,应接千万态。
会登天柱峰,一览宇宙大。
少吐胸中豪,神游八方外。
题诗赠山灵,清气留胜概。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要点和艺术手法。首先,根据题干中的“过岭”可知这首诗的题目。然后,理解题目的大意。接着,逐句翻译诗句,并概括其内容要点。最后,结合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诗人的情感。
【答案】
译文:
高耸陡峭的山壁冲流而起,仿佛一只巨鳌戴在山顶。山有古人题名,但字已模糊不清。难道就没有人的名字存留下来吗?只是隐约地可以想见当年的情形。看看前人的踪迹,只能感慨万千。天气变化莫测,时光飞逝,转眼间就已到了冬天。三里路的路程,能见到千万种景象。登上天柱峰顶,放眼远望,看到宇宙的广阔无边。胸中豪情少吐,却神游八方之外。题诗赠与山灵,留下清雅之气。赏析:
首联“峭壁起冲流,恍若巨鳌戴”。描绘了一幅奇丽的画卷——峭壁直插云霄,冲流如巨鳌之背。“峭壁”二字点明了山峰的险峻;“起冲流”则写出了水流的雄浑之势,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恍若巨鳌戴”一句,则又把山峰比作巨鳌的头,更显山势之高大雄伟。此联既点出了过岭的特点,又为下面写登山观景作了铺垫。
颔联“山有旧题名,岁久字刻坏”。这两句是说,山上有古人留下的题名,但这些题名因岁月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了。这里既表达了作者对山名的怀念,也暗示了他对山名的惋惜之情——因为岁月的流逝而使得这些珍贵的历史信息变得模糊不清。
颈联“岂无姓名存,仿佛年月载”。这两句是说,难道就没有人的名字留存下来吗?只是隐约地可以想象当年的情境罢了。这句诗既表达了作者对山名的怀旧之情,也暗示了他对山名的珍惜之心——因为岁月的流逝而使得这些珍贵的历史信息变得模糊不清。
尾联“览此前人踪,徒为后人慨”。“览此前人踪”,指的是作者在登山过程中看到了许多古迹和遗迹,如古人题名、碑刻等。然而,这些遗迹都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了模糊不清的文字痕迹。而作者对此感到惋惜和无奈。
尾联“天气易寒暄,光阴倏明晦”。这两句是说,天气变化无常,时而寒冷时而温暖。时光荏苒,转眼间就已到了冬天。三里路的路程,能见到千万种景象。这里既表现了时间的无情和变幻莫测,也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
尾联“浩荡三日程,应接千万态”。“浩荡三日程”,指的是从山脚到山顶的距离只有三里多,但却包含了无数的风景和美景。这既表明了登山的难度之大,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尾联“会登天柱峰,一览宇宙大”。这两句是说,最终到达了天柱峰顶,放眼远望,看到宇宙的广阔无边。这里既体现了作者的勇敢和决心,也表达了他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期待。
尾联“少吐胸中豪,神游八方外”。这两句是说,虽然只吐出了少许胸中的豪气,但却神游到了八方之外。这里的“豪”指胸中的豪情壮志。通过这句诗,作者表达了自己虽未完全抒发豪情壮志,但仍然能够神游八方,超脱尘世的境界。
整首诗以登山观景为线索,通过对山名的怀念、对古人遗迹的感叹、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等方面的刻画,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充满了艺术魅力和哲理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