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蘼送香。枇杷映黄。园池偷换春光。正人间昼长。
鸠鸣在桑。莺啼近窗。行人远去他乡。正离愁断肠。
四字令
荼蘼送香。枇杷映黄。园池偷换春光。正人间昼长。
鸠鸣在桑。莺啼近窗。行人远去他乡。正离愁断肠。
注释:
- 荼蘼(tú mí):一种植物,花期在夏末至秋初,花色有白、粉、红等色。荼蘼花开时香气四溢,是春天的标志。
- 枇杷(pí pá):一种常绿乔木,果实可食用,果皮可以入药。枇杷的黄色在春天尤为显眼,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 园池:园林中的池塘,通常指代一个宁静的环境,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
- 春光:春天的景象,包括万物复苏的景象和温暖的阳光。
- 人间昼长:人世间的日子漫长,形容时间的流逝。
- 鸠(jiū)鸣在桑:比喻夏天,因为夏天常有鸠鸟在桑树上鸣叫。
- 莺(yīng)啼近窗:形容春天,因为春天常有莺鸟在窗户边鸣叫。
- 他乡:指离开家乡的地方。
- 离愁断肠:形容离别的痛苦,如同心肠被割断一样。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诗中用“荼蘼送香”、“枇杷映黄”描绘了春天的到来,同时暗示了时间的流逝。接着,“园池偷换春光”一句,用偷换春光来形容时间的变化,让人感觉到春天的短暂。然后,诗人以“鸠鸣在桑”和“莺啼近窗”来描绘夏天的场景,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转。最后,“行人远去他乡”点明了离别的主题,而“正离愁断肠”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不舍。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通过对春天和离别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离别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