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是色身妙宝,法身即是真心。从来无色亦无音。一体不须两认。
万法非无非有,有无亦莫搜寻。二边俱遣弃中心。选佛斯为上品。

【注释】

1、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又名《忆江南》。

2、丹是色身妙宝:意即佛性就是修成的道身,就是色身上所显现的真身。妙宝:佛教用语,指最珍贵的东西。

3、法身即是真心:指佛性也就是真心。

4、从来无色亦无音:意即佛性就是不可见的,也听不见的。

5、一体:指色身和法身。

6、二认:指两个不同的认识(见“两认”)。

7、万法:指一切事物。非无:不是不存在。亦莫搜寻:也不要去搜寻、去追求、去探求。

8、二边:指事物的两个方面。

9、遣弃:抛弃,排除。中:这里作中心解。

10、斯为上品:此为最高境界。斯:这个,此处。为:作为。上品:高等级,高品位。

【赏析】

这是一首禅诗。禅宗认为,佛性就是修成的道身,就是色身上所显现的真身。这首诗就从佛性入手,说明佛性就是不可言说的,不可捉摸的。

首句“色身妙宝”,指出了佛性的本来状态就是妙宝,而这种妙宝是不可言说的,是不可把握的。

第二句“法身即是真心”,进一步强调了佛性的真实本性,也是不可言说的,是不可把握的。

第三、四句,则以“从来”二字起兴,表明佛性就是不可见的,也听不见的。同时,作者还进一步指出,无论是什么事物,都不要去寻找、去追求、去探求,只要明白这一点,就会明白佛性是什么,如何去体认它。

作者又指出,佛性就是不可言说的,不可捉摸的。这就是说,佛性就是不可言说的,不可捉摸的,但又是存在的。

最后两句,则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概括:“万法非无非有,有无亦莫搜寻”,指出万物都是存在的,但又不是固定的,是变化的,是无穷无尽的。“二边俱遣弃中心”,意即在对待万物时,应把两边都抛开,集中注意力到中心处去,即佛性所在处。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含义丰富深刻,既体现了禅宗的基本思想,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既是一首禅诗,也可以看作是一首哲理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