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问,字延清,汾州人。上元二年进士。伟貌辩给。甫冠,武后召与杨炯分直习艺馆,累转尚方监丞。
后游龙门,诏从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后赐锦袍。之问俄顷献,后览之嗟赏,更夺袍以赐。后求北门学士,以有齿疾不许,遂作《明河篇》,有”明河可望不可亲”之句,以见志。
诌事张易之,坐贬泷州。后逃归,匿张仲之家。闻仲之谋杀武三思,乃告变,擢鸿胪簿,迁考功郎,复媚太平公主。以知举贿赂狼藉,下迁越州长史。穷历剡溪山水,置酒赋诗,日游宴,宾客杂沓。
睿宗立,以无悛悟之心,流钦州,御史劾奏赐死。人言刘希夷之报也。
徐坚尝论其文,”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有集行世。
《渡汉江》赏析
宋之问的《渡汉江》,以其简洁而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一个远谪之人归途的心理历程。此诗开篇“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便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将流放者在蛮荒之地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这种直接的情感流露,不仅表现了个人的生活状态,更折射出当时社会对政治异见者的打压与排斥。
接下来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更是将诗人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以及对未来可能遭遇的不测的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亲人安危的深切关心,构成了诗人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表达。
这首诗的绝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人物情感的描述上,更通过对环境的刻画,营造出一种凄清而又苍凉的氛围。如“汉江”这一背景设定,既代表了诗人流放生涯中的地理环境,也象征着诗人心境的变迁——从初到时的迷茫与惶恐,到接近家园时的恐惧与不安,最后是归途的安心与释然。
在语言运用上,宋之问巧妙地使用了平实无华的词汇,却能直达人心,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复杂的情感波动。这种质朴而又不失深意的语言风格,为这首诗增添了更多的艺术价值。
《渡汉江》不仅是一首表达游子归心似箭之情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思的艺术杰作。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对于家国情怀的深沉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到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