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字道济,洛阳人。垂拱四年,举学综古今科,中第三等,考策日封进,授太子校书。令曰:”张说文思清新,艺能优洽。金门对策,已居高科之首;银榜效官,宜申一命之秩。”后累迁凤阁舍人。
睿宗时,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开元十八年,终左丞相、燕国公。说敦气节,重然诺。为文精壮,长于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诗法特妙,晚谪岳阳,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之助。
今有集三十卷,行于世。子均,开元四年进士,亦以诗鸣。
诗句:垂拱四年,举学综古今科,中第三等,考策日封进,授太子校书。
译文:
张说,字道济,洛阳人。在垂拱四年的科举考试中,他一举通过了学综古今科目的考试,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第三名。在考策当天,他被直接任命为太子校书。
注释:
- 垂拱四年:唐高宗年号(688-690年),这是张说参加科举考试的年份。
- 学综古今科: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科目,旨在考核应试者对古代文献和当前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第三等:科举考试中的等级划分,张说在这一考试中取得了较高的成绩。
- 考策日封进:指的是在科举考试结束后,根据考试成绩直接授予官职的做法,体现了唐代科举制度的灵活和高效。
- 授太子校书:张说被提拔为太子的校书,这是当时的一种低级官职,负责编纂和整理图书。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文字描述了张说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和结果,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当时的科举制度的特点。张说的科举之路展示了唐朝科举制度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文学和学问的重视。通过对张说经历的简要叙述,诗人可能也表达了对那个时代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赞美。此外,诗中还提到了张说后来成为宰相和文学家的事实,这进一步强调了他在文学和治国方面的杰出贡献,体现了他的卓越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