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字贞节,华阴人。通经义,美文辞。举进士不中,隐居南阳倚帝山为道士。
天宝中,玄宗遣使召至京师,与语甚悦,敕待诏翰林。献《玄纲》三篇。帝问道,对曰:”深于道者,惟《老子》五千言,其余徒费纸札耳。”复问神仙治炼之术,曰:”此野人之事,积岁月求之,非人主所宜留意。”筠每陈设名教世务,帝重之。
初,筠爱会稽山水,往来天台、剡中,与李白、孔巢父相遇酬唱,至是因荐于朝,帝即遣使召之。筠性高鲠,其待诏翰林时,恃承恩顾。高力士素奉佛,尝短筠于上前。筠故多着赋文,深诋释氏,颇为通人所讥云。
后知天下将乱,苦求还嵩山,诏为立道观。大历间卒。弟子谥为宗元先生。善为诗。有集十卷,权德舆序之。
诗句:筠,字贞节,华阴人。通经义,美文辞。举进士不中,隐居南阳倚帝山为道士
译文与注释
对“天宝中,玄宗遣使召至京师,与语甚悦,敕待诏翰林”的解析:
- 关键词: 天宝中,玄宗,遣使,召至京师,与语,甚悦,敕待诏翰林
- 注释: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其政治和军事成就,他成为了一个极具权威的君主。吴筠因为与皇帝的对话被深深吸引,因此受到玄宗的赏识并被召入宫廷。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吴筠与当时最高统治者之间的良好互动,以及他对朝廷的忠诚和才华的认可。
对“献《玄纲》三篇”的解析:
- 关键词: 玄纲,献,对答,道深
- 注释:吴筠向皇帝展示了他深厚的道家思想和深邃的见解。
- 赏析:通过这首诗,吴筠表达了自己对道教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皇帝的忠心。
-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吴筠对道教的深入理解和对皇帝的忠诚,同时也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才情。
对“后知天下将乱,苦求还嵩山”的解析:
- 关键词: 后知,天下,将乱,苦求还
- 注释:吴筠深知国家即将发生变乱,因此迫切希望返回嵩山。
-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吴筠的政治洞察力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诗词赏析
吴筠的生平充满了戏剧性的转变和政治上的起伏。从一名进士不中到成为皇帝的宠臣,再到晚年回归自然,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命运,也折射出了唐代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复杂性。他的诗歌和哲学思想,尤其是对道教和道家经典的研究,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吴筠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道教哲学的深刻理解,还反映了他对名教世务的深刻洞察。他的诗作中流露出对世俗权力的轻蔑以及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这种矛盾的性格特点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通过对吴筠生平和作品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窥见他个人的兴衰起伏,还可以更广泛地理解唐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环境。这不仅是对历史的研究,也是对人类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