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愚寿夭,死生祸褔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诎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桎梏之厄哉?虽然,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与已死之鬼何异?此固未暇论也。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于暴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为愈也。
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及今,自有不死之鬼在,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著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余因暇日,缅怀故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岁月弥久,湮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吊以乐章;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冰寒于水,青胜于蓝,则亦幸矣。名之曰录鬼簿。嗟乎!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传逺,余又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噉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诗句:
贤愚寿夭,死生祸褔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诎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桎梏之厄哉?虽然,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与已死之鬼何异?此固未暇论也。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于暴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为愈也。
译文:
贤者和愚者,寿命的长短和生命的福祸,本就和天时地利有关,圣贤们对此自然有所论述。天地间的阴阳交替、人的生死存亡,都是自然的道理。人既然知道了生死的道理,遵循自然规律,又怎么会被墙壁般的束缚所困呢?不过,人生在世,只知道已经死去的人是鬼,却不知道那些还未死去的人也同样是鬼。有些人像酒罐一样空了,有些人像饭袋一样饱了,有的人醉生梦死,有的人清醒如泥,这些都是活着的时候如同泥土一般的人,他们的生死和那些已经死去的人们有什么不同呢?这已经无暇再去考虑了。有些人稍微懂得一些道理,说出一些好话,却在学问上懈怠不前,临死之际,默默无闻,这些人又不如那些已经死去的鬼魂更值得同情吧。
注释:
- 贤者、愚者:指的是品德和能力不同,但都是人的一种分类方式。
- 天时地利:指自然的时机和条件。
- 圣贤:指古代具有高深智慧和道德修养的人物。
- 阴阳之诎伸:指自然界中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
- 气数:指命运和天数。
- 圣贤未尝不论:圣贤之人不会忽视这些事。
- 生死之道:指生命和死亡的原理。
- 顺受其正:顺应自然规律,接受天命。
- 岩墙桎梏之厄:比喻被束缚和限制的情况。
- 小善大功:微小的善行和伟大的功绩。
- 日月炳焕:形容光芒四射,照耀得非常明亮。
- 山川流峙:山脉和河流的排列和走势。
- 不死之鬼:能长生不老的鬼怪。
- 名之曰录鬼簿:给这些鬼怪起名为《录鬼簿》。
- 吊以乐章:用诗歌来悼念他们。
- 性理之学:研究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 得罪于圣门:得罪了圣贤的门徒。
- 噉蛤蜊:比喻吃蛤蜊的味道很美。
- 别与知味者道:另外和那些懂得欣赏美味的人分享。
- 冰寒于水:形容清冷到极点。
- 青胜于蓝:比喻后辈比前辈更加出色。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世间生死无常和圣贤们对待生死态度的反思。通过对比已经去世的人和未去世的人,强调即使是未死的人也应该了解生死的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法则,不要被世俗的束缚所困扰。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圣贤们的敬仰,认为他们能够超越生死,成为不朽的存在。此外,诗人还提到了“不死之鬼”这一概念,暗示了对于超脱死亡、永恒的追求和向往。整首诗既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体悟,也体现了他对生死哲学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