偎岩傍陇,扼长更、萧索昏魔非一。
皓月澄澄山上显,天角辉辉初出。
露结霜凝,金华玉润,淡荡何飘逸。
清临寰宇,发扬神秀姿质。
凄怆六合群情,淹沉幽昧,惨怛劬劳疾。
大阐良因弘济度,皆得逍遥宁谧。
浩气腾腾,馀光蔼蔼,至性那亏失。
圆明法界,法轮常自充实。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 无俗念 - 这是诗的开头第一句,表明诗人心中没有任何杂念。
- 月
- 第二句“月”指的是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常常被赋予清冷、高洁的象征意义。
- 偎岩傍陇 - 第三句描述了月亮依偎在山峰和田野之间的情景,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 扼长更 - 第四句中的“扼长”可能是对“夜更长”的一种修辞手法,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同时也可能暗示着夜晚的静谧与深远。
- 萧索昏魔非一 - 第五句表达了月光下的景象显得有些萧瑟与荒凉,而“昏魔”一词则带有一种神秘而幽暗的色彩,暗示了夜晚的不易察觉的变化。
- 皓月澄澄山上显 - 第六句进一步描绘了月光照亮山巅的景象,这里的“皓”字形容月亮明亮如白昼。
- 天角辉辉初出 - “天角辉辉”形容天空中月亮的光辉如同从天际划出的光带,“初出”则强调了这是早晨的第一缕阳光。
- 露结霜凝 - 这里的“露”、“结”、“霜凝”都是描述露水在月光照耀下形成的霜花,增添了一份清新与纯洁。
- 金华玉润,淡荡何飘逸 - 第九句通过“金华玉润”形容月亮的光泽,而“淡荡何飘逸”则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自由飘渺的意境。
- 清临寰宇,发扬神秀姿质 - 第十句表达了月亮高悬于宇宙之中,其光明照耀万物,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 凄怆六合群情 - 第十一句反映了诗人对整个天地间人们的情感状态的感慨,这里的“六合”泛指天地四方。
- 淹沉幽昧,惨怛劬劳疾 - 第十二句表达了夜晚带给人们的压抑与忧郁,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辛勤劳作和痛苦。
- 大阐良因弘济度 - 第十三句提到了通过某种方式(可能是宗教或精神实践)来弘扬和传播良好的因果报应的观念。
- 皆得逍遥宁谧 - 第十四句意味着通过这样的行为,所有人都能获得身心的自由和平静。
- 浩气腾腾,馀光蔼蔼 - 第十五句通过“浩气腾腾”和“馀光蔼蔼”来形容月亮散发出的强烈气息和温暖的光芒,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 至性那亏失 - 第十六句表达了对于纯真本性的追求和坚守,即使在世俗世界中也不失其本色。
- 圆明法界,法轮常自充实 - 第十七句是整首诗的最后一句,其中“圆明法界”是对佛法无边无际、圆满无缺的一种比喻,而“法轮常自充实”则是指佛法的智慧如同转动不息的法轮一样,永远充满智慧和力量。
此诗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世界和对于宇宙、自然以及人类情感的独特见解。通过对诗句的逐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