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上乌,群相呼。
群相呼,护其雏。
公侯干城民父母,官军见贼莫遁逃。
城中之民势亦孤,安得千金觅壮夫。
城上乌,乌有翮。
东西引雏飞格格,胡为群来尽红帕。
驱民登城要相杀,乌啼城头头亦白。
【注释】:
- 城上乌:指城上的乌鸦。
- 护其雏:保护幼小的乌鸦。
- 公侯干城:指守卫国家的重臣,如公侯等。
- 民父母:百姓的父母亲。
- 莫遁逃:没有人逃跑。
- 千金:指价值连城的宝物。
- 胡为:何为。
- 红帕(pà):红色头巾、布条之类。
- 驱民登城:驱使百姓登上城墙。
- 相杀:互相残杀。
- 乌啼城头:乌鸦的鸣叫声回荡在城头上。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群乌鸦在城上守护幼鸟的情景,同时也描绘了百姓们被征召到战场上的情形。诗中通过乌鸦与幼鸟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爱之情。
第一句“城上乌者取晋叔向”,描述了城上乌鸦的景象。晋叔向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这里的“取”字,可能是指乌鸦们守护着晋叔向的幼鸟,或者是说这些乌鸦是晋叔向所养。
第二句“城上有乌齐师其遁之谓而作也”,进一步描绘了乌鸦们的守护行为。齐师是齐国的军队,这里的“遁之”可能是形容乌鸦们守护得非常严密,以至于敌军不敢轻易接近。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乌鸦们的忠诚和勇敢。
第三句“汉桓帝时则有其谣迨梁刘孝威吴均辈比有作焉然各有托而不及此意余方感悼其事因补其义而赋云”。这句诗提到了汉代桓帝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乌鸦的诗歌,直到梁朝、刘孝威、吴均等人也有类似的作品。虽然这些作品各有寄托,但都没有达到本诗的境界。作者在这里感叹自己对乌鸦的感伤情绪,于是创作了这首新的诗歌来填补这个空白。
第四句“城上乌,群相呼”。这句诗描述了乌鸦们在城上相互呼唤的样子。乌鸦们聚集在一起,发出一种声音,好像是在互相呼唤或者警告。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让人不禁想要去想象它们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第五句“护其雏,公侯干城民父母,官军见贼莫遁逃”。这句诗描绘了乌鸦们保护自己的幼鸟,就像公侯们一样守卫着城池,保护着百姓的安全。当官军出现时,他们不会逃走,而是坚守阵地抵抗敌人。这句话展示了乌鸦们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第六句“城中之民势亦孤”,这句诗表达了城内百姓的无奈和无助。他们被困在城里,形势十分危急,无法逃脱或求救。这种情景让人感到深深的悲哀和同情。
第七句“安得千金觅壮夫”,这句诗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能够获得一千金的价值,那么是否就能够找到足够的士兵来保卫家园呢?这个问题让人深思,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性和无情性。
第八句“城上之乌,乌有翮”,这句诗用反问的形式表达了乌鸦们没有翅膀的事实。这是一种比喻手法,用来形容人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和亲人,只能依赖他人的帮助。这也是一种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第九句“东西引雏飞格格”,这句诗描绘了乌鸦们在飞翔时发出的声音。那是一种尖锐而急促的声音,像是在提醒人们注意周围的危险。这种描述让人感受到那种紧迫的氛围和紧张的气氛。
第十句“胡为群来尽红帕”,这句诗表达了一种疑问和不解的情绪。为什么这群乌鸦会聚集在一起呢?他们为什么要带上红帕?这可能是在暗示某种特殊的情况或者仪式。这样的描绘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趣味性。
第十一句“驱民登城要相杀”,这句诗描述了百姓们被迫登上城墙的情景。他们被命令要与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这种描绘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无情性,同时也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关怀。
第十二句“乌啼城头头亦白”,这句诗描绘了乌鸦们在城楼上啼叫的场景。那些曾经年轻的乌鸦现在已经变得白发苍苍。这种描述让人感叹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同时,也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