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兮在户,菊始花兮婀娜。
揽芳兮延伫,思公子兮江之左。
荃桡兮桂旌,江流兮泌清。
縆朱弦兮横琴,荼甘如荠兮楚酒馨。
宛迤兮娄水,蘼芜黄兮夕雨。
娄之上兮有园与庐,思公子兮归乎乐只。
【赏析】此诗写诗人怀念友人,在清秋之际的思念之情。首二句写景,后四句抒怀,全篇情致缠绵悱恻。
蟋蟀在户内哀哀叫唤,菊花才绽出花蕾婀娜多姿。
我揽着芳香伫立凝望,心中惦念着江边远别的公子。
荃草作桡船,桂木作旗竿,江水清澈如镜。
拨动琴弦,横按琴轸,酒香馥郁如荠菜,令人陶醉。
曲折蜿蜒地流经娄水的岸边,蘼萝丛中黄叶飘零。
娄山上有一座园林和一座小庐,思念公子归家乐融融。
这是《诗经》中的名篇之一。《七月》是古代民歌中的代表作之一,它描写了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一年的生活情况。这首诗以“月令”的形式,描绘出夏历七月农事活动的繁忙景象,表现了劳动人民辛勤耕作的场面。诗歌内容分为三部分:一、农事活动;二、收获情况;三、生活情况。
《七月》共六章,每章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但彼此又紧密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第一章总写农事活动;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别具体写出春耕、播种、夏耘、收打及收获、晒谷和藏粮的情况,最后以“八月断薄”作为结束。
第一章写农事活动:
“十月瓜,生谷曰爬。”从这一句起,就进入到了夏季。这时,正是大田里进行各种劳动的时候。“十月瓜”是指南瓜,而“爬”则是说这种瓜长到一定高度就要爬上架去。南瓜在夏天成熟,所以用“爬”来表示。
“五月获,六月亨”,“六月”,是指小麦。收获是农民最关心的事情。
“七月食瓜,八月断薄。”“薄”,就是禾捆。“八月断薄”是指收割禾束。
“九月叔苴,采荼薪樗。”“叔苴”,是一种编在一起的竹器,用来盛放收获的谷物。“荼薪樗”,指两种树:一种是苦荼树,另一种是臭椿树。这两种树都可以做柴火。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于是乎生,孔专业技术:“这里所说的“玄”,是指黑黍(小米),即粟米,也叫做粱米。“黄”是指黍米。“载”,是用某种工具把粮食装起来的意思。“朱”,是说颜色红。“孔阳”是说很明亮。“孔技”是说技术很高明。这里的“孔”是指“颇”。“颇”通“颇”。因为粟米和黍米都是黄色的,所以说“玄黄”,也就是黑色和黄色。因为黑黍的颜色深一些,所以说“载玄”。黍米比黑黍浅一些,所以说“载黄”。黑黍是黑色的,黍米也是黄色的,所以说“玄黄”。黑黍和黍米都是红色的,所以说“我朱”。这里所说的“孔技”就是“颇”。因为粟米和黍米都是可以酿酒的粮食,所以说“孔专业技术”。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剥枣”是指去掉枣核。枣子在树上已经成熟,所以要用刀去削它的皮。“十月获稻”是指收获稻谷。
“为此春酒,茶茷已佳。”“茶茷”是一种植物,叶子可以吃。“佳”是好的意思。
“为此春服,斩条造条。”“条”,是一种细长的麻制衣物。
“四月秀菃,五月鸣蜩。”“菃”是一种植物。“鸣蜩”是指蝉声。
“八月其获,十月其芋。”“其”是助词,无义。
“为此春衣,八菃九菃。”这里的“菃”是同上一样的一种植物。
“为此春服,加尔裳衣。”“裳”,是指下衣。“加尔裳衣”是指穿上下衣。这里的衣裳都是指麻布做的。
以上十一条是关于春季农事的记载。这些农事活动都围绕着种植作物来进行。
第二部分是讲夏季收获:
“六月食葛,既坚既栗。”“食葛”是指吃葛根。“既坚”是指已经变硬。“既栗”是指已经变熟。
“七月取彼蒮棘,作为痒痒。”“蒮”是一种植物,叶子可以做绳索。“痒痒”是用藤做成的衣服。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剥枣”是指去掉枣核。“十月获稻”是指收获稻谷。
“为此春服,八月其柎。”“柎”是一种粗麻布。
第三部分是讲夏季的劳动:
“九月筑室兮,作之登登。”“登登”是形容干活的声音。
“十月纳禾兮,登谷于堂。”“登谷于堂”是指把谷物运进粮仓。
“为此春服,集成治治。”“治治”是缝纫时用的线。这里所说的“为”,是动词。
“三月女利丁当,宣发些臧。”“女利丁当”是指纺绩时发出的响声。“宣发些臧”是说织成布匹时发出的声音。“宣”、“发”、“些”、“臧”都是形容词。
“四月女施施,劳心习妇功。”“施施”是形容女子走路的样子。“劳心”是说用心学习家务活。“施施”、“劳心”都是形容人的动作。
以上十一条是关于夏季的农事劳动情况。
第四部分是讲秋季收获: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筑场圃”是指修整场地上的庄稼。“纳禾稼”是指收割庄稼。因为秋天要收获稻谷,所以用这个季节作为分界线。
“授之沃若,瞻乌爰止。”“授之沃若”是指给庄稼浇水施肥。“瞻乌爰止”是指乌鸦飞来了停在树上。因为庄稼已经成熟,所以乌鸦飞来啄食。
“七月亨葵及菽。”“享”是说煮饭。“亨”是说把食物煮熟。“豆”在这里指的是豆类。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剥枣”是指去掉枣核。“十月获稻”是指收获稻谷。
以上十二条是关于秋季农事活动的记述。
第五部分是讲秋季的劳动:
“九月肃霜,移于商鼎。”“商鼎”,是一种青铜器,用来煮肉。
“十月肇秋,行将有作。”“肇秋”,是指开始秋季。“有作”是指开始从事农事活动。
“为此春服,八紽九紽。”“八紽”是指用细麻布做的上衣,九紽是指用粗麻布做的上衣。
“九月在野,十月在井。”“井”,是指挖好的土坑。
以上四条是讲秋季的农事活动。
第六部分是讲冬季的收获和准备过冬的工作:
“为此春服,加尔裳衣。”“加尔裳衣”是指穿上下衣。
“为此春服,八紽九紽。”前面说过的,这里不再重复。
“为此春服,建国治夷。”“建国治夷”是指建立国家和治理边疆地区。
“正月在台榭,八月在户。”“在台榭”,是指住在高台上楼阁里的贵族们。“在户”,是指住在平民百姓家里的人。
以上三条是关于冬天的农事活动和贵族们的生活习惯的记述。其中讲到贵族们在冬天住在高台上楼阁里,而平民百姓则住在平民家里。
此诗前五章写的是一个时间顺序的连续过程:春天播种、耕种、收获;夏季收割、收藏;秋季收获;冬季准备过冬;最后过渡到新年的到来。中间插有对人物活动的描写:男女老少都有他们的活动内容。全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朴素的感情色彩。语言朴实无华,形象生动鲜明,富有音乐美,是我国古代叙事抒情诗的优秀作品。